2021 年 6 月 02 日
为进一步提高本园黄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气息,并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本园文化委员於2020年1月15日开始,在《东周刊》开设栏目《园繋香江》系列,首阶段订为《园繋香江 · 监院随笔》,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分享有关道教文化文章。
第七十三辑已刊载於《东周刊》第927期,6月2日出版,相关之文章主题为〈道教与古琴文化〉,欢迎大家阅读。
琴,有禁之寓意,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云:「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古人以弹琴修身,道门人士更以琴修性,达到心平德和之境界。古琴的记载最早出现於《诗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於「琴棋书画」四艺之中更占首位。中国的琴和西方的琴是完全两回事,前者是七弦琴,後者属键盘乐器。昔日大家对古琴文化并不太认识,自二零零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古琴列入「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国内外学琴的人愈来愈多。二零一四年,古琴艺术(斲琴技艺)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古琴艺术文化更受到广泛关注。
历史上有不少琴人都是道门中人,如明代《琴书大全》记载「尤妙抚琴,别得真趣」的张道陵天师,及陆修静祖师、陶弘景祖师等。据《惊迷梦》记载,黄大仙师也是善於抚琴的。此外,上世纪香港道教界的卢家炳道长便是着名的古琴大师,曾编修及出版《春雨草堂琴谱》,六十年代曾赴美国推广古琴文化及演奏,并曾发行古琴唱片。我亦曾听过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孟至岭道长弹琴,那种琴音已经超出一般技艺,有仙家飘逸之意境,已是更高层次的境界。
古琴有三种音:泛音(天)、散音(地)、按音(人),清微淡远,意味深长,不懂欣赏者便感到昏昏欲睡。尤其是指法中的「吟」和「猱」,声音若存若无,非静心聆听不可得其韵味。《道德经》提出的「淡乎无味」、「大音希声」等理论,正好形容琴音的高远境界。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却能使人闻之平心静气,调息净虑,故有修身正己之效。
或说,弹奏古琴亦有养生之效用,其音律的「五音」与中医的「五行」相通,可调和五脏、五种情志等。当弹奏时更要凝聚精、气、神,坐姿须肃然危坐、松胯收腹、两腿放松;通过外在姿势,潜移默化调整内在的气息。另外,中医理论认为,身上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故弹琴中不断运动手指尖部,可促进血液循环,疏通五脏经络。而古琴的特有「减字谱」,琴人弹琴时需通过精密的思考转化为乐曲,亦可提高大脑的灵活度。二零一八年仙游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享寿百岁,据说亦与经常弹奏古琴有关。
道教人士对古琴十分敬重,视为富有深刻哲理的灵性乐器,有「六忌七不弹」之说。昔日道人奏琴前需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以表示对古琴的恭敬。弹琴时要专心致志,时刻表现出一种谦逊态度。古人尤其着重弹琴场所,四周环境亦颇为讲究,不希望弹琴时受到世俗熏染,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今天仍保留不少完好的唐、宋、明代古琴,却鲜有其他的乐器出土;除极其考究的工艺以外,亦因古人视古琴为无上珍宝。
我十分喜欢古琴的清雅音声,过往也认识不少琴人雅士。早年我邀请了一位中国音乐学院认证的古琴导师,在啬色园开办古琴基础班,讲授古琴文化予园内之弟子、家属、职员等。现时我们亦筹备成立「善道琴社」,希望在疫情之後,可以举办更多课程及活动;透过古琴艺术推广道教文化及劝善道德,以琴修身,以艺正道,达到本人提倡之修德及养生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