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8 月 11 日
为进一步提高本园黄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气息,并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本园文化委员於2020年1月15日开始,在《东周刊》开设栏目《园繋香江》系列,首阶段订为《园繋香江 · 监院随笔》,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分享有关道教文化文章。
第八十三辑已刊载於《东周刊》第937期,8月11日出版,相关之文章主题为〈道教与动功〉,欢迎大家阅读。
自从今届奥运传来佳讯,香港运动员勇夺奖牌後,市民对运动的热情再次提高。现时香港政府也呼吁大众,每天进行三十分钟运动,对健康会有莫大裨益。道教的养生文化也讲求「动功」与「静功」的配合,「动功」类似今日讲的「运动」。健康的人生除了要有充足的精神、愉悦的心情,更要有强健的体魄。没有健康的身体支撑,便很难在修行上有进展,精、气、神也难以聚合,所以养生必先调理身体,强壮自己。
现时我国有图像记载的最悠久的健身运动,是一九七三年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一幅帛画「导引图」,图上有四十四位人物进行不同形态的导引功法。此图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包含了仿生、治病、行气、按摩等不同类型的导引养生法。「导引」一词,最早见於《庄子.刻意》的「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即是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并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运动,可以使人的气机和缓通畅,形体柔软灵活;而「导引」也成为後世道教养生文化其中一种主要的「动功」。
道门的「导引术」类型繁多,比较着名的有模仿五种动物「虎、鹿、熊、猿、鹤」的「五禽戏」、八种动作组成的「八段锦」、天台紫靖道人所作的「易筋经」等。另外,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再配合简单动作和运气的「六字诀」也属於导引「动功」之一。此外,「导引」和「按摩」有时需要互相配合,当中还包括:点穴术、叩齿法、鸣天鼓、乾洗脸、揉耳运目、擦脚心等;并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一系列的养生「动功」。
运动量较大的道教「动功」,其实即是武术的训练,道教的拳法包括武当拳、太极拳、八卦拳、华山拳、八极拳等。本人以往也有考取太极拳教练资格,我十分赞同太极拳有助改善心脏、关节等功能,延年益寿。当然,只是练习太极拳套路,运动量是不足够的;要练好拳法必须要配合拉筋、热身、肢体及技击等锻链,方是足够的带氧运动,也是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充分协调的全身运动。
健全的修炼不只是「动静兼修」,更要有「性命双修」、「文武双修」等配合。道教的「动功」哲学不是纯粹一种运动,而是要有静功(如静坐、存想、调息等)为基础,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功效,目的是聚精、养气、宁神。除了有动、静功,也要心性修养、文化艺术等来等涵养自己,方能活出健康的人生。
啬色园一直有举办不同健康讲座,早前我们在园内亦有举办一系列的气功、体适能及「道教精气神三宝」等养生文化讲座。本园的安老服务亦於二零一一年增设「健体助延年」计划,开办全港首个为脑退化长者而设的健身室「怀傲运动天地」,透过运动治疗模式为早期认知缺损长者建立恒常运动习惯,以延缓长者脑衰退等情况。我们更於属下耆英中心内添置运动器材,鼓励长者走出家门,多参与运动,以防止身体机能退化。期望今届奥运之後,大家仍然继续保持对运动的热情,为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