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務

宣道弘法 廣結善緣

監院隨筆

2021 年 8 月 11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八十三) ——道教與動功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八十三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37期,8月11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與動功〉,歡迎大家閱讀。

C937_ADC V2

   自從今屆奧運傳來佳訊,香港運動員勇奪獎牌後,市民對運動的熱情再次提高。現時香港政府也呼籲大眾,每天進行三十分鐘運動,對健康會有莫大裨益。道教的養生文化也講求「動功」與「靜功」的配合,「動功」類似今日講的「運動」。健康的人生除了要有充足的精神、愉悅的心情,更要有強健的體魄。沒有健康的身體支撐,便很難在修行上有進展,精、氣、神也難以聚合,所以養生必先調理身體,強壯自己。

    現時我國有圖像記載的最悠久的健身運動,是一九七三年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一幅帛畫「導引圖」,圖上有四十四位人物進行不同形態的導引功法。此圖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當中包含了仿生、治病、行氣、按摩等不同類型的導引養生法。「導引」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刻意》的「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即是模仿不同動物的動作,並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運動,可以使人的氣機和緩通暢,形體柔軟靈活;而「導引」也成為後世道教養生文化其中一種主要的「動功」。

    道門的「導引術」類型繁多,比較著名的有模仿五種動物「虎、鹿、熊、猿、鶴」的「五禽戲」、八種動作組成的「八段錦」、天台紫靖道人所作的「易筋經」等。另外,通過呬、呵、呼、噓、吹、嘻六個字的不同發音,再配合簡單動作和運氣的「六字訣」也屬於導引「動功」之一。此外,「導引」和「按摩」有時需要互相配合,當中還包括:點穴術、叩齒法、鳴天鼓、乾洗臉、揉耳運目、擦腳心等;並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一系列的養生「動功」。

    運動量較大的道教「動功」,其實即是武術的訓練,道教的拳法包括武當拳、太極拳、八卦拳、華山拳、八極拳等。本人以往也有考取太極拳教練資格,我十分贊同太極拳有助改善心臟、關節等功能,延年益壽。當然,只是練習太極拳套路,運動量是不足夠的;要練好拳法必須要配合拉筋、熱身、肢體及技擊等鍛鍊,方是足夠的帶氧運動,也是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與呼吸系統充分協調的全身運動。

    健全的修煉不只是「動靜兼修」,更要有「性命雙修」、「文武雙修」等配合。道教的「動功」哲學不是純粹一種運動,而是要有靜功(如靜坐、存想、調息等)為基礎,達到調身、調息、調心的功效,目的是聚精、養氣、寧神。除了有動、靜功,也要心性修養、文化藝術等來等涵養自己,方能活出健康的人生。

    嗇色園一直有舉辦不同健康講座,早前我們在園內亦有舉辦一系列的氣功、體適能及「道教精氣神三寶」等養生文化講座。本園的安老服務亦於二零一一年增設「健體助延年」計劃,開辦全港首個為腦退化長者而設的健身室「懷傲運動天地」,透過運動治療模式為早期認知缺損長者建立恆常運動習慣,以延緩長者腦衰退等情況。我們更於屬下耆英中心內添置運動器材,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多參與運動,以防止身體機能退化。期望今屆奧運之後,大家仍然繼續保持對運動的熱情,為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