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黃大仙非遺保育

游子安
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author


從香港傳揚世界的黃大仙信仰

          香港地道的宗教民俗「黃大仙信俗」,2014年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香港地區首次以神仙信俗列入國家級「非遺」,而其他項目多屬節俗、表演藝術類。黃大仙信仰發展出宗教與慈善結合的特色,在香港以至海外華人社區廣為流傳。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香港黃大仙信俗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香港黃大仙信俗(嗇色園提供)


源自浙江 顯跡香江

         黃大仙信仰初起於浙江金華地區,明清之際傳入嶺南。從番禺始基,花埭弘揚,西樵遷化,香江顯跡,港澳流播至今一百多年。1915年,西樵普慶壇的梁仁菴道長將黃大仙畫像帶來香港,力行「普濟勸善」,傳入香江剛屆百年,得道多助而列入國家級「非遺」。1921年與馮萼聯等道長擇竹園村現址設壇,初名「赤松仙館」,以「普宜壇」為壇號,八月正式成立「嗇色園」作為管理機構。1925年,始定名「赤松黃仙祠」。

        非物質文化特點是以人為載體、以人為主體,傳承和延續主要靠傳承者的口傳心授、代代相傳。香港黃大仙信俗傳承團體為嗇色園,近百年來,貫徹黃大仙「普濟勸善」之宗旨與「有求必應」之厚德。難能可貴的是,清末以來至1960年代,廣東三間黃大仙祠相繼廢圯,在近現代傳承過程出現斷層;而嗇色園普宜壇成為碩果僅存供奉黃大仙的祠廟,一直薪火相傳至今,延綿道脈,成為與香港社會同步成長的著名祠宇。


背枕獅山 區以神名

        黃仙祠選址,座北朝南,位於九龍半島正中,背枕獅山,面對鑪峰。建築物的整體已取得了雄山持護、安穩泰然的架勢。大仙祠所在的竹園,本屬市郊,戰後內地大量移民湧入,成為人口密集地區,黃大仙下邨於1957年落成,帶來地區面貌的鉅變,黃大仙祠成了滄海桑田之地標。到1969年,此地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社區,更以「黃大仙」命名。把一個地方行政區貫以神名,黃大仙區肯定是空前的,「地以神名」所反映的除了大仙祠作為名勝的地標作用,也是對其「普濟勸善」善業的肯定。及後,地下鐵路觀塘至油麻地線的列車服務,在1979年通車,設黃大仙、彩虹、鑽石山等車站。仙祠位於地鐵站出口,交通更為方便,此地利條件在全港廟觀之中可說是得天獨厚。


宗教與慈善結合 普濟勸善的典範

        嗇色園黃大仙祠既與時並進,又不失既定宗旨,多元社會服務的開辦,是由傳統祠廟蛻變到現代宗教慈善團體的一個典範。「普濟勸善」是香港黃大仙信徒一直遵奉的信仰原則,早在清末建壇時已經確定。1924年嗇色園於九龍西貢道首創藥局,贈醫送藥;及後推行慈幼安老服務;以「勸善」的原則出版善書及興學育才。在香港這樣一個移民社會中,普濟勸善原則的長期奉行,使黃大仙信俗代表了廣大香港市民對慈善的禮敬和親近。「黃大仙—有求必應」這句歇後語,以此表述仙師對信眾的精神扶持和關愛,意指向黃大仙祈願很靈驗。黃大仙祠自1956年開放予公眾以來,香火日盛。而嗇色園於2010年訂下邁向「綠色機構」方向,把黃大仙祠發展成「綠色廟宇」,為環保出一分力。

        黃大仙信俗是與神明相關的民間習俗,以生活形式表現其信仰內涵,深入港人生活各個方面。習俗方面:黃大仙靈簽:供民眾問事及求藥方;每年歲末還神,歲初的頭炷香,農曆八月廿三的大仙寶誕,已成為香港重要的歲時風俗。2016年嗇色園95周年紀慶,首辦「黃大仙師上契結緣儀式」,將年幼子女與黃大仙師結誼親,以求庇祐。通過黃大仙的上契文化,從而傳承香港黃大仙信俗。


百載傳承 走向世界

        黃大仙祠終年香火鼎盛,入園參訪善信及中外遊客,每日平均參訪人數逾一萬人次,其影響無遠弗屆。自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嗇色園更著重大仙信仰保育與傳承,近年更積極傳揚大仙信仰,與其他地區團體加强交流,如2017年派出經生法師團主持大獻供科儀,為澳門祈福。又如馬來西亞沙巴州政府籌建黃大仙廟,2018年1月13日嗇色園道長遠赴當地設壇,舉行奠基典禮。

        隨著香港信徒行腳,海內外的黃大仙信仰,遍及東南亞、歐美澳洲等地都有供奉,如巴黎潮州會館、胡志明市慶雲南院、澳洲悉尼黃大仙緣清宮、新加坡青松觀都有奉祀。另一顯著的例子是巴黎的法國潮州會館,近年才增奉赤松黄大仙及提供黄大仙靈簽予信眾問事。

        1921年嗇色園普宜壇設立,是黃大仙信仰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標誌,也可以說 是一個艱辛過程。而成為信俗的意義,在香港經百年的傳承和社會實踐,已形成了 一種宗教慈善文化信俗 ,其更重要的意義是帶動起大眾對行善的熱情參與,從而 造福社會。從傳播路徑來看,關公信俗是從山西走向世界;媽祖信俗是從福建走向 世界;黃大仙信俗,是從香港走向世界。繼往開來,此後將賡續和臻善大仙信仰的 傳奇。

法國潮州會館

* 巴黎的法國潮州會館,近年增奉黄大仙及提供黄大仙靈簽予信眾問事(作者提供)

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 2018年12月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行「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館内介紹「黃大仙信俗」(作者提供)

期刊論文

李耀輝:〈香港嗇色園黃大仙祠舉辦慶祖國六十華誕大型廟會〉,《中國道教》,2009年第6期,頁58。

李耀輝:〈黃大仙“普濟勸善”之精神〉,《中國道教》,2014年第6期,頁30。

求源:〈黃大仙的傳說與遺跡〉,《風景名勝》,2002年第1期,頁89。

周兆志、倪俊:〈赤松黃大仙在香港〉,《風景名勝》,1998年第12期,頁35。

金妙珍 :〈黃大仙信仰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07年。

思理:〈香港嗇色園雜感〉,《石油政工研究》,2002年第4期,頁44。

唐萼 :〈重建廣州黃大仙祠〉,《南方建築》,2000年第2期,頁34-35。

張雪松 :〈印光法師與香港黃大仙信仰的短暫因緣〉,《田野與文獻》,2007年第48期,頁1-24。

梁朝泰 :〈花地黃大仙廟及其他〉,《廣州研究》,1986年第7期,頁76。

盛珍:〈黃大仙信仰的文化內涵〉,《中國宗教》,2005年第7期,頁38-39。

陳晨 :〈推動嶺南黃大仙信仰發展的普慶壇〉,《中國道教》,2016年第2期,頁50-55。

陳晨:〈黃大仙信仰在嶺南的初傳及其本土化——以廣州普濟壇為例〉,《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6期,頁109-114。

陳慎慶:〈道教在現代社會的轉變:以香港嗇色園作為研究個案〉,《輔仁宗教研究》,2007年第16期,頁109-130。

陸琦 :〈香港黃大仙祠〉,《廣東園林》,2015年第03期,頁78-80。

游子安 :〈二十世紀前期香港道堂——「從善堂」及其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2000年第19期,頁1-24。

游子安 :〈朱汝珍與香港孔教學院——一九三零年代的先賢往事〉,《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2000年第21期,頁7-11。

游子安 :〈從香港傳揚世界的黃大仙信仰〉,《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

游子安 :〈乩筆匾聯賞析:以1920年代建立之軒轅祖祠、嗇色園黃大仙祠等祠宇為例〉(2016)。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

游子安:(獅子山下譜傳奇:香港地區黃大仙信仰),輯於蕭國健、游子安主編《鑪峰古今──香港歷史文化論集2012》,頁90-115,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

黃兆漢:〈黃大仙考〉。收錄在《道教研究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年,頁157-182。

鄒明華:〈傳說的力量:黃大仙信仰的生成與盛行〉,《民間文化論壇》,2016年第6期,頁55-62。

廖德南 :〈從宗教組織的社會服務看道教組織的現代化——以香港嗇色園為例〉,《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頁214-217。

錢興地 :〈黃大仙傳說與道教神仙觀念的統一與偏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99-101。

閻江 :〈傳說、祠廟與信仰的互動——黃大仙信仰的嶺南階段及其發展〉,《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14-22。

閻江:〈黃大仙民間傳說與廟宇的考察——以粵港為背景〉,《學習與實踐》,2007年第5期,頁160-165。

鍾向陽:〈嶺南黃大仙〉,《嶺南文史》,1999年第1期,頁55-57。

歸瀟峰:〈香港嗇色園參訪記 關於道教場所發展的幾點思考〉,《中國道教》,2016年第1期,頁70-71。


研究書籍

《蛻變中的嗇色園黃大仙祠》。香港:嗇色園出版,2011年。

天涯不曉生:《奇廟》。香港:次文化堂,2004年。

吳麗珍:《香港黃大仙》。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邱瑜、孫希如、韓小娟、馬曉榮編著:《黃大仙傳說》。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年。

游子安、危丁明、麥錦恆、鍾潔雄:《利物濟世——香港道教慈善事業總覽》。香港:香港道教聯合會出版,2011年。

游子安主編:《香江顯迹——嗇色園歷史與黃大仙信仰》。香港:嗇色園,2006年。

游子安主編:《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2002年

游子安主編:《爐峰弘善——嗇色園與香港社會》。香港:嗇色園,2008年。

程向陽:《金華山黃大仙》。金華:雙龍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出版,2014年。

黃兆漢、鄭煒明合著:《香港與澳門之道教》。香港:加略山房,1993年。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傳承》。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著:《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黎志添:《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蕭國健、游子安主編:《1895-1920年代——歷史鉅變中的香港》(2016)。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及嗇色園,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