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 28 日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八十一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35期,7月28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嗇色園黃大仙祠「文物徵集計劃」〉,歡迎大家閱讀。
文物,指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的遺物或遺跡,也是一種文化遺產及歷史見證。嗇色園黃大仙祠自一九二一年啟壇開始,黃大仙師「有求必應」的信俗陪伴港人走過一個世紀,當中便保留不少寶貴的文物,包括:文獻、經籍法器、書信及照片等,是研究「香港黃大仙信俗」的重要資料。自從「香港黃大仙信俗」於二零一四年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本園便積極展開有關保育工作,並於二零一九年底開始,推出一百周年紀慶的「文物徵集計劃」,邀請大眾捐贈或借出相關黃大仙信俗的文物,與我們一同記錄嗇色園的百年足跡。計劃開展以來,我們已收集了眾多的文物(書籍、明信片、郵票、各種紀念品等),其中最多善信好友捐獻的是舊照片。
收到眾多珍貴的文物之中,有六幅是一九二三年拍攝的舊照片,是現存最早的黃大仙祠影像記錄檔案。借出文物者是一位英籍人士,他表示這輯照片是一位二十年代初在香港駐軍的英國少校拍攝的;到一九四六年返回英國時便將這輯照片贈與這位朋友,而這位友人便是借出文物者的祖父。因緣際會下,對方知道本園的文物徵集計劃,立即借出相關照片文物。從照片上看,黃大仙祠初創時是由不同的竹棚木屋搭建,而祠外四周仍是農田一片,不像今天全是高樓大廈;其中一張照片更顯示祠內進香的善信人數眾多,可見二十年代初信奉黃大仙師的善信已有不少了。
另一位借出文物者是本園的創壇者之一:梁仁菴道長的後人。梁女士借出了多張黃大仙祠的舊照片,如梁道長之兒子梁鈞轉道長及各殿堂照片等。在「三年零八個月」期間,梁鈞轉道長留守嗇色園,並開放宿舍(今日園內鳳鳴樓位置),收容了不少附近夜歸女子,逃避戰火,守護不少婦孺,居功至偉!又,有一位竹園村老街坊借出舊照,其中一張顯示是一九四零年在黃大仙祠外的解籤檔,印證了求黃大仙靈籤及解籤的文化早已在香港生根;另一張照片則顯示黃大仙祠位處的竹園村在早年的確種植不少竹樹,這也佐證了日軍佔港期間,曾嘗試進入黃大仙祠內強行砍伐青竹的史實。
除舊照片外,有一位善信捐出一張一九五五年的嗇色園明信片,封面是本園五位老道長於重修後的「金華分蹟」牌坊前合照。明信片背頁有一段文字提到:「童顏鶴髮,飄飄欲仙,把酒臨風,湖山嘯傲,誠足樂其所樂矣。五位耆英,矍鑠逾恆,綜其鶴算,殆三百七十又七。」文字甚有意境!而此明信片成本園罕見的圖片文物,彌足珍貴。另外,本園亦收到一些上世紀初的經書,包括線裝版的《黃赤松大仙真經》、《黃大仙寶懺》等,亦豐富了「香港黃大仙信俗」的內容。
本人借此要鳴謝各位捐贈及借出文物的人士,並特別感謝東華三院借出多張舊照片,肯定了本園的文物保育工作。所有收集的文物,稍後我們會挑選部份較具代表性的,於年底開放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公開展覽,讓公眾人士加深瞭解香港的黃大仙信俗文化。文物徵集計劃現已成為恆常項目,歡迎大家聯絡我們(熱線:22774677),共同為文物傳承及保育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