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14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5年3月14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香港懲教署「立德學院」》,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20250314_立德學院.jpg?sfvrsn=b6191b41_12)
以德啟善‧以刑去惡
淺談香港懲教署「立德學院」
2023年,懲教署成立了「立德學院」,以「立學修德」為校訓,為成年在囚人士提供文憑課程,幫助他們在服刑期間充實自我,為日後的升學就業奠定基礎。學院不僅重視知識培訓,同時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故制定了三大教育方針:(1) 培養正確價值觀和正向思維;(2) 推動體育與藝術發展,促進身心健康;(3) 加強國民身份認同,提升公民責任感。
2月26日,本人有幸受邀到立德學院,擔任「通善壇在囚人士道德經書法比賽」的主禮嘉賓,又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與心路歷程。期間,本人深刻感受到他們對過往過失的反思、對家人的愛與牽掛,以及對學習機會的珍惜。而學習與教育亦給予了他們重新出發的力量,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德主刑輔」的傳統主張
立德學院的成立,真正實現了「懲」與「教」的結合。事實上,我國傳統中早已有「德主刑輔」的主張,西漢大儒董仲舒曾言:「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又提出了「性三品」人性論,認為天生善良的「聖人之性」及天生惡劣的「斗筲之性」均屬少數,絕大多數人屬善惡兼具的「中民之性」。因此,必須「以德啟善,以刑去惡」,一方面通過懲罰震懾惡行,另一方面通過教化引導向善,使人改過自新。
唐代長孫無忌在《唐律疏議》中,更明確指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說明「懲罰」只是手段,「德禮教化」才是根本。僅依靠刑罰的話,只會流於表面,更甚者,在囚者獲釋後可能會重新犯罪,對社會造成二次傷害,也浪費了政府的財政資源。故此,懲教署成立「立德學院」,透過教育幫助在囚人士重塑生命與品德,達到「懲教」的核心價值,實是一大德政,本人深感敬佩!
從「練字」到「練心」
除常規課程外,立德學院更會為學生舉辦不同活動,如本人於2月26日出席的《道德經》書法比賽。俗語常言:「心正則筆正」,我國文人素以書法修養心性。習字者在反覆習字的過程中,養成堅持不懈、不急不躁的品格。又在抄寫期間,通過一撇一捺的勾勒,體會漢字的優美,感受背後深厚的中華文化,淨化心靈、修養性情。
「立字」如「立人」,通過臨摹名家書法,不僅學習百家所長,更能最終熔煉出獨特的風格,達到「囊括萬殊,裁成一相」的境界,最終使書法蛻變為表達個人情志的藝術。如書聖王羲之,為改變漢魏時期守舊的書風,苦心攻習行草,最終開創了豐神飄逸的書體,成為千古佳話!
在書法比賽期間,看到學生們能夠靜下心來,享受書寫的樂趣,領悟《道德經》的智慧,實在令人欣慰!活動過後,也勾起了往昔的回憶。還記當年,自己還是廿歲多的年輕人,亦曾為良師,為社會裁花培苗;後期進入警務工作,接觸過不少一時衝動而犯事的年輕人,內心常感婉惜。因此,如今看到立德學院以教化在囚青年為己任,倍覺觸動,彷彿填補了當年的那份「婉惜」。故此,本人希望藉《明周》的平台,與公眾分享在立德學院的見聞,並誠邀大家一同支持學院的工作。
如各位讀者有意支持懲教更生工作,歡迎致電懲教署更生事務處(電話:2582 5206),參與懲教更生義工團,或與懲教署合作,為立德學院的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課程或學習設備(如電腦)。讓我們一同攜手推動「懲」與「教」的完美結合,幫助一時犯錯的年輕人反思過去、改過自新,重新立志,走向光明與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