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務

宣道弘法 廣結善緣

2024 年 3 月 14 日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愛生命.長者有明天」 第四期計劃助長者及護老者紓緩抑鬱情緒

嗇色園一直以「安老護耆」為使命辦理社會服務,致力為長者提供全面而適切的服務。本園分別於2011年、2015年及2018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愛生命.長者有明天」計劃,同時引進「適應性懷緬治療」(Instrumental Reminiscence Intervention),幫助長者從懷緬中尋找過往解決問題的方法,啟發他們自身的解困能力,重建自信,藉以紓緩抑鬱情緒,。2021年獲撥款開展為期三年的第四期計劃,本園特意於今日(3月14日)舉行「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愛生命.長者有明天」計劃分享會,發佈第四期計劃成效。

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協助長者重拾解難能力,減輕抑鬱症狀,發展和強化應對逆境的處變能力;於社區期望建立長者支援平台,強化互助網絡,並向業界推廣「適應性懷緬治療」;同時提昇社會大眾對長者精神健康的認識與關注。

嗇色園副主席兼社會服務委員會主席陳燦輝先生於活動致辭時表示,計劃自推行以來,成效理想。他認為,促進長者精神健康任重道遠,期盼與業界攜手合作,協助更多受抑鬱困擾的長者及護老者同拾光輝明天。

分享會上兩位計劃參加者,分享透過此次計劃走出抑鬱的經驗。七十二歲的林女士,受疫情及丈夫離世的打擊,情緒備受困擾。她透過計劃的治療小組,以懷緬過去的方法,回想童年時被重男輕女的父母送到馬來西亞親戚家。她想起當時雖寄人籬下,但這段經歷也令她學習到忍耐和堅強,從而得到面對逆境的勇氣。六十一歲的陳女士則因為退休後希望認識新朋友,卻事與願違遇到不好的對待,因而令情緒受到影響。透過治療小組,她回想過去曾是護老者的自己,照顧患認知障礙症的母親時,曾積極向社工求助。藉著回想過去的經歷,她覺察到只要肯求助,身邊總會有人用心幫忙。自此,遇到問題也不再容易出現情緒困擾。

今日的分享會有超過一百位社會服務界的同業出席,本園特意安排專題講座,由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樓瑋群教授講解「護老者身心狀況及需要」,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陳加才先生以「金齡人士安老規劃」為題作分享。透過經驗分享及專題講授,提升業界的實務技巧,喚醒社會大眾對長者精神健康的關注。

「愛生命.長者有明天」第四期計劃簡介
第四期計劃的對象是居於黃大仙區的護老者60歲或以上的長者,同時經評估為認知能力良好、沒有認知障礙,及出現輕度至中度抑鬱情緒,但沒有患上抑鬱症。這期計劃共為141名長者或護老者進行相關評估評估,發現99人(70.2%)出現抑鬱徵狀,其中73人參與第四期計劃。完成小組或個案後一星期後,成功紓緩抑鬱情緒。

計劃以「治療小組」、「個案輔導」及「互助組」三種方式協助參加者,超過九成參加者在接受「治療小組」「個案輔導」後抑鬱徵狀有紓緩,而超過八成接受「互助組」的參加者,其心理及社會關係有所改善。

「愛生命.長者有明天」計劃自2011年開展以來,成功紓緩及跟進超過450名出現輕度至中度抑鬱徵狀的獨居及兩老同住長者的抑鬱情緒。嗇色園將繼續關注長者精神健康,體現「普濟勸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