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

普濟勸善 崇善惠民

監院隨筆

2021 年 4 月 21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六十七) ——道教鼓樂文化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六十七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21期,4月21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鼓樂文化〉,歡迎大家閱讀。

C921_ADC V2
   

      一鼓作氣,相信很多讀者都聽過這個成語,意思是:當敲響起第一聲鼓時,這時候士氣是最旺盛的;如果能鼓起幹勁,便可一口氣把任務完成。因此,鼓在我國文化一直有振奮士氣、團結軍心的意思。古時鼓多用於宗教儀式、舞樂、軍陣之中,春秋時代亦已開始將鼓懸於城樓上,以作「警報」及通傳緊急訊息等用途。由於鼓聲洪亮渾厚,故能通傳於四邊及遠方。從宗教文化來說,鼓更是「法器之王」,可以有通神、辟邪、止靜、施令、警醒等作用。

      道教常用的鼓有三種:殿鼓、大鼓和手鼓。道教宮觀的主殿多設置銅鐘、殿鼓 (左鐘右鼓),而且每天有「暮鼓晨鐘」的習慣。清晨敲鐘「開靜」,晚上擊鼓「止靜」(另有說法是清晨先敲鐘後擊鼓,晚上先擊鼓後敲鐘),提醒大眾新一天開始,精進用功;晚上則準備養息,潛藏精神。在道教科儀中,每當高功上稟表文後,便要「化表」,這時亦需要鐘鼓齊鳴,以示表文已直上天庭。

       大鼓,最常用於道教大型法會及科儀中,除可增加音樂效果外,亦可營造濃厚的宗教氛圍。尤其是進行道教「三步罡」,每當高功步罡及傳遞香枝時,便需配上密集的鼓聲,以突顯莊嚴凝重的氣氛。更重要是,科儀中的鼓聲一方面對於道門弟子和信眾而言,能夠振聾發聵,警醒俗人的塵念;另方面鼓聲更能通天入地,把正在進行的科儀法事通達仙界神明。

      手鼓,即是手中拿著可以敲擊的「扁鼓」,輕巧方便,多用於在殿外出壇「轉天尊」(經師及信眾圍繞法壇轉圈,一面慢行一面唸誦神明聖號),或醮會時帶領經師朝神時使   用,而鼓聲有引領及整肅身心之效,所以鼓在道教法事中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記得多年前本人於園內的開放日期間,看到本園屬校的一隊小學生鼓隊演出,整齊有序,而且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使人感到輕快愉悅,又可增加團體精神,效果非常良好!於是,本人責成及指令一位董事羅偉成籌組「嗇色園鼓隊」,希望可於本園一百周年紀慶活動及日後科儀或喜慶活動等場合,可以大派用場,以鼓助慶。經過籌組後,現時鼓隊已有接近六十位成員,主要來自本園會員及家屬、職員、義工等,我園亦很榮幸邀得資深音樂導師劉景祿先生為鼓隊作專業指導及編曲等。鼓隊經過密集訓練,已於上年十月十九日「嗇色園一百周年紀慶倒數啟動禮」上首次表演,大獲好評。隨後,鼓隊於一連串的百周年紀慶活動及宗教儀式中演出,為現場增添了莊嚴的宗教氣氛;而在場欣賞的嘉賓及遊客均反應熱烈,未來我們將會繼續深化鼓隊的培訓及發展,希望可以為大家獻上更多精彩鼓樂。

      大家千萬不要看輕撃鼓的動作,其實這是一項全身肢體的運動。撃鼓時需要肩、肘、腕等關節協調,達到擴開胸椎、活動髖關節及膝關節等運動效果;也可藉以學習如何放鬆全身關節,所以是很適合向大眾推廣。此外,擊鼓亦能增強團隊合作精神,使個人自信心加強,並要有彼此默契的精神。再者,鼓樂是我國文化及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份,如能透過鼓樂文化而使大眾更認識傳統宗教音樂,這必定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