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

普濟勸善 崇善惠民

監院隨筆

2021 年 4 月 14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六十六) ——道教宮觀的園林文化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六十六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20期,4月14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宮觀的園林文化〉,歡迎大家閱讀。

  C920_ADC V2

     
      「自然」,是道教主要的教義思想,一方面是指一種順任自然的心靈狀態,另一方面亦指客觀存在的大自然環境。道士要找「洞天福地」的自然環境修煉,正是配合順應自然的法則,可使內心更清靜、悠然。此外,道教徒追求修真證仙,「仙」字亦指人居山上,「山」正代表「自然」;人與自然合一,即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長生久視。黃大仙師也於赤松山苦修四十年,清心寡欲,最後修煉登真,所以「自然」與修煉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道教宮觀建築亦講求「道法自然」的原則,一方面宮觀為提供參神的地方,另外亦會劃作部份地方作園林建設,好讓善信貼近自然、清淨心靈。道教宮觀的園林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以人造景觀為主,例如本園黃大仙祠、屯門的青松觀、打鼓嶺的雲泉仙館等,都各有人造庭園,內裡遊廊迂迴,山水環繞,花木蔥鬱,綠樹成蔭,亭台樓閣等建築點綴其間。二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輔以人工造景,尤其於荃灣三疊潭的圓玄學院、粉嶺蝴蝶山的蓬瀛仙館及大帽山的萬德苑等,都是依山而建,周圍空谷環抱,清靜幽深,道觀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

      此外,道教宮觀的園林藝術,力求摹擬自然界中的山、水、樹、石,形態上高低曲折,參差錯落,並有「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效果,所以不能太多的人工修飾。譬如園林中的花木,盡量以不對稱、不整體的自然佈置為基本方式,不露人工痕跡,讓花木按照自身的規律生長,減少整齊劃一的人工感覺。遊人身處其中,有一種和諧舒適的感覺。

      嗇色園位處竹園村,昔日屬於市郊,現時大殿對出牌樓有對聯:「兩徑松陰三徑菊,數聲鳥語一聲鐘」,正點出了本園四周環境猶如人間仙境,青山綠山的景象。回顧過去,本園於一九七八年已進行開闢「九龍壁花園」,到一九九一年再擴建成「從心苑」,時值建園七十周年紀慶,「從心」二字是取自孔聖先師自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即隨心所欲而自知法度的精神境界。入口拱門上方刻有「從心苑」三字,由書畫大師陳荊鴻題字,字體勁健古拙,風神灑脫。兩旁則刻有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書寫的對聯:「七十從心不踰矩任魚躍鳶飛治人事天莫如嗇貴,一生行善之謂道喜慈舟慧海親仁勸孝咸知色難」,上聯意指萬物任其天性,各得其所,但需自守法度,愛惜精神;下聯指一生行善,親近賢德及勸孝於親,即是踐道,當中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最難。此聯意思發人深省。

      當大家進入從心苑之拱門後,便會發現苑內別有洞天,在九龍鬧市下有一處傳統庭園建築,有亭臺樓閣、小橋樓榭、瀑布流水、人工湖泊及石洞等,猶如咫尺山林。水池上更添置一對龍口噴水之青石龍龜,湖內有色彩斑斕的錦鯉,生機不絕。庭園內亦有「仙鄉吉羊群」雕塑、九十周年誌慶的「鮐背靈石」、香港孔教學院贈送的孔子聖像等藝術精品,別具特色。近年,我們亦改善了園內水池的過濾設備,並增加不同種類的鯉魚,更添生趣。若遊人置身園林之中,觀賞魚兒暢泳,或能感受「知魚之樂」,寫意忘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