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香港黃大仙信俗」是指信奉黃大仙師的香港民間信俗活動,可溯源於中國浙江金華,並承傳自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當中內容包括了信仰價值、奉祀文化和傳說,及由此形成的歲時風俗與活動、相關儀式、文獻典籍及文物等。

黃大仙師,原名黃初平,於公元328年晉朝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據黃大仙師自述,仙師8歲時開始於浙江省金華縣北部的赤松山一帶牧羊。15歲那年,仙師巧遇一位仙翁,被授以靜修及提煉草藥之術,在山野中潛心修煉40年。後來,兄長黃初起聽從道士占卜指點才得以跟仙師相聚。當兄長詢問羊群下落時,仙師帶領他到山崗的東面,用手指著遠方,對白石群呼喝,轉瞬間,石群變成羊群。黃初起對神蹟感到非常驚奇,起了修煉心,於是與仙師一起苦修。最後,雙雙得道成仙。因仙師隱於赤松山,故有赤松黃大仙之稱。

2014年12月,「香港黃大仙信俗」成功申請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嗇色園黃大仙祠除了是申辦人,亦是「香港黃大仙信俗」的代表機構。「香港黃大仙信俗」的基本內容包括信仰、習俗、科儀、慈善事業等方面。信仰方面包括有:「普濟勸善」的辦道宗旨、「仙師十訓」的修行方向、贈醫施藥的傳統等;另外,「有求必應」的理念、「威靈顯赫」的神蹟和「三教同尊」的共融契合亦是黃大仙師信俗文化的內涵所在。在習俗方面,包括黃大仙靈籤和藥籤仙方、農曆八月廿三日的黃大仙寶誕、除夕上頭炷香、大獻供、道教婚禮等。科儀方面,包括傳承經本,經懺禮儀及大型法會的宣道弘法等。慈善事業方面,則包括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發展。

市民深信黃大仙師「有求必應」,每年除夕晚都會習慣來黃大仙祠上頭炷香,祈求福庇隨著香港都市化的進程,黃大仙信仰的傳播更廣泛,信眾趨向年青化。

明代《列仙全傳》描繪「叱石成羊」典故 收錄在《四庫全書》內的《神仙傳》(晉代葛洪撰)

重建後的稔崗黃大仙祠浙江金華赤松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牌黃大仙靈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