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月老殿3月17日起暂停开放以进行新月老殿建设工程
啬色园黄大仙祠于2011年设立「月老及佳偶天成神像」,以祈求月老庇佑善信,天赐良缘,俾令衆缘美满。多年来深受各方善信热烈欢迎,包括本地及国内,以至海内外善信。随着多年使用,殿内设备逐渐老化,应各方善信所求,本园决定于凤鸣楼广场的月老殿原址上重建新殿,期望未来给予善信更好的参神环境及体验。工程将会由3月17日起展开,并预计于2025年10月中旬竣工。

在工程期间,月老殿将由3月17日(星期一)起暂停开放参拜,直至新建月老殿竣工。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敬请密切期待新月老殿落成及黄大仙祠的各项最新活动。

文化事务

文化承传 非遗保育

「香港黄大仙信俗」是指信奉黄大仙师的香港民间信俗活动,可溯源于中国浙江金华,并承传自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当中内容包括了信仰价值、奉祀文化和传说,及由此形成的岁时风俗与活动、相关仪式、文献典籍及文物等。

黄大仙师,原名黄初平,于公元328年晋朝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据黄大仙师自述,仙师8岁时开始于浙江省金华县北部的赤松山一带牧羊。15岁那年,仙师巧遇一位仙翁,被授以静修及提炼草药之术,在山野中潜心修炼40年。后来,兄长黄初起听从道士占卜指点才得以跟仙师相聚。当兄长询问羊群下落时,仙师带领他到山岗的东面,用手指着远方,对白石群呼喝,转瞬间,石群变成羊群。黄初起对神蹟感到非常惊奇,起了修炼心,于是与仙师一起苦修。最后,双双得道成仙。因仙师隐于赤松山,故有赤松黄大仙之称。

2014年12月,「香港黄大仙信俗」成功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啬色园黄大仙祠除了是申办人,亦是「香港黄大仙信俗」的代表机构。「香港黄大仙信俗」的基本内容包括信仰、习俗、科仪、慈善事业等方面。信仰方面包括有:「普济劝善」的办道宗旨、「仙师十训」的修行方向、赠医施药的传统等;另外,「有求必应」的理念、「威灵显赫」的神蹟和「三教同尊」的共融契合亦是黄大仙师信俗文化的内涵所在。在习俗方面,包括黄大仙灵籤和药籤仙方、农曆八月廿三日的黄大仙宝诞、除夕上头炷香、大献供、道教婚礼等。科仪方面,包括传承经本,经忏礼仪及大型法会的宣道弘法等。慈善事业方面,则包括教育、医疗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发展。

市民深信黄大仙师「有求必应」,每年除夕晚都会习惯来黄大仙祠上头炷香,祈求福庇随着香港都市化的进程,黄大仙信仰的传播更广泛,信众趋向年青化。

明代《列仙全传》描绘「叱石成羊」典故 收录在《四库全书》内的《神仙传》(晋代葛洪撰)

重建后的稔岗黄大仙祠浙江金华赤松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牌黄大仙灵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