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24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5年1月24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黃大仙祠 除夕參神祈福》,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24jan25ming-pao-weekly.jpg?sfvrsn=31d61c41_16)
中國傳統節慶——春節
淺談 黃大仙祠 除夕參神祈福
春節,又稱「新年」,最早也叫「度歲」、「分歲」,是華人重要的傳統節日。「春,蠢也」,即「幽蟄蠢動,萬物樂生」,寓意春回大地,帶來生機與萬物復甦;而「節」則是節氣,代表季節變化、物候現象的規律。「春節」,即一年之始,意味著一元復始,氣象更新。
俗語常言:「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國地廣人多,各處鄉村的風俗與生活習慣都不相同。然而在「春節」這一節日上,卻不約而同地達成了「普天同慶」的共識!究其原因,春節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反映了傳統文化觀,如祭祀仙聖、祭祖、除舊迎新、團年拜年等習俗,還包含著人民對生活的熱情與對未來的美好盼望。
如今,「春節」的影響力已擴展至全球,許多國家都將春節定為法定假期,並根據自身文化演變出獨特的春節活動。2023年,聯合國將春節(農曆新年)定為「聯合國假日」;至2024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正式列入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讓全球更多人認識並珍視這個富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節日。
黃大仙祠‧新春頭炷香
說到「春節」,相信港人都會立即想起大仙祠「新春頭炷香」。每年除夕正點十二,本園道長都會齊集大殿,舉辦「新春祈福奉香科儀」,向大仙奉上第一爐清香,祈願仙師在新一年福庇中華、護佑香江、闔家平安;與此同時,殿外擠滿了各大媒體的攝影師,長鏡、短鏡、閃光燈,紛紛圍著幾個大香爐,捕捉善信爭上頭炷香的熱鬧場面。我經常笑言:「來大仙祠上頭香,千萬不要穿新衣,否則被香灰燒成一個個洞,真是既時尚又神聖!」
「頭炷香」,是香港人的新春習俗,亦是黃大仙信仰的重要元素。其歷史悠久,先談「奉香科儀」:仙祠草創初期,本園道長的招募制度並不公開,主要依賴已入道道長的推舉,導致道侶間多為親戚、好友,關係緊密。因此,每逢除夕夜,他們都會相約返園吃團圓飯,團圓過後便會齊聚大殿,向大師奉香。這個習俗延續至今,並在本人擔任監院後,將「奉香」的習俗正式編定為道教科儀——「新春祈福奉香科儀」,帶領本壇弟子向大仙奉香獻供、叩拜上稟,祈求大仙恩澤。
至於民眾的「頭炷香」習俗,則可追溯至20年代。當時,受《華人廟宇條例》所限,黃大仙祠關閉園門,善信只能在門外敬備香燭供品,屈膝於地上,朝大殿方向禮拜大仙。後來幾經爭取,港英政府最終特准大仙祠在新春期間開放。因此,許多善信翹首以待,待得新年入祠參拜,親近仙師。然而,早期大仙祠經濟條件有限,人手不足,無法有效疏導參神信眾,故為免發生意外而常有緊急關閉園門的情況。
至1956年,黃大仙祠正式開放,但新春參神的習俗經已形成。至60年代,為方便善信參拜,大仙祠在除夕夜延長開放至凌晨一時;到了1973年,大殿及第一參神平台重修完成,本園首次於農曆年三十晚通宵開放。
疫情無阻參神誠心
2021及2022年,全球疫情肆虐。本園自正式開放以來,首次在除夕夜關閉園門。為彌補善信無法親身參神的遺憾,本人特意編修「五行七星護香江祈福科儀」,並於子時(午夜12時正)帶領本壇弟子進行儀式,為全港市民祈福,消災解厄。是次科儀更特別透過本園Facebook專頁及YouTube頻道,全程直播。善信只當朝獅子山方向,默念黃大仙聖號,如身在大仙寶座前,遙距參與儀式。
疫情過後,2023年除夕夜重新開放。按本園紀錄,當年正月初一的入園人次突破10萬;而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入園總人次更達80萬!
首個「非遺」版春節
2024年12月,「春節」成功申報為「人類非遺」,我們將迎來首個「非遺」版春節。許多人感嘆:現代的年味愈來愈淡,似乎只剩下吃飯、派利是、看春晚。然而,「年味的濃度」實際上取決於個人的選擇,當我們繼續遵循傳統習俗:洗邋遢、貼揮春、團年、拜年、迎財神......年味便也回來了,而春節的傳統價值亦得以傳承!——這正是「非遺」的弘揚與保育意義。
如果大家覺得今年的「年味」不夠濃,本人誠邀各位除夕、新年期間來黃大仙祠,體驗一下熱鬧且充滿活力的新年,共沐神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