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务

宣道弘法 广结善缘

道侣随笔

2020 年 5 月 15 日

道教与养生

道教与养生
邓钰琳


     养生一词,始见於《吕氏春秋.节丧》,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养生知识与方法。从甲骨文字记录,到春秋战国诸子,如老子、庄子、子华子、孔子、荀子等等,均有论述养生内容;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是对先秦养生学说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中医养生学的初步形成。

     养生与道教关系密切,古代道教中人,尤其道门的医师 (道教主张以医术济世) 的着作学说均有大量养生方法的阐述。道教的养生宗旨及其传统意义是「崇尚自然,虚静无为」,这是贯串整个道教养生之道;这与《黄帝内经》论述人命如何可以长寿亦有共通之意。《内经》云:「性淡虚无,真气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慾,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而顺,各从其慾,皆得所愿,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正阐释了心与身的锻炼,在道教中亦可说成狭意的性与命同修。

    养生长寿乃人之所欲,但知易行难,养生不能竟日功成,必须持之以恒,没有决心,意志及毅力,锻炼就会半途而废。兹将道家养生的方法列於下以作参考。

(一) 修心
(1) 少思寡欲:《黄帝内经》云:「摄生之旨,重视养性,主张抑情节慾。道医陶弘景强调,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慾,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喜,少怒,少好,少乐及少恶为养生之要。另一位道医「药王」孙思邈亦提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均是认为养生必须清心寡慾。

(2) 守一:道教提倡一者是道也,通过冥想,守持人之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长期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而为一。以为修习此术,可以延年益寿。

(3) 内丹术:乃道门之气功,道家认为通过静坐运气引出肾海中所藏元阳真气,然後法天地升降之理,令精气沿任、督二脉运转於下、中、上丹田,以致阴阳和合,五气朝元,三华 (元精,元气,元神) 聚顶。最终返归虚无,达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延年益寿。现代的静气功锻炼方法与其相似,练功者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控制,起着主导作用;而气功很强调调心,调息,调身相辅相成。练功者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心身放松,使大脑休息,体内各个器官,各个功能组织调养生息,身体的免疫功能自然增强。

(二) 锻身
导引术:动气功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导引最初见於《庄子.刻意》:「吹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导引包括点穴术,叩齿法,鼓潄咽津法,鸣天鼓,乾梳头,乾洗脸,揉耳运目,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常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现代导引术以运动锻炼身体达致强身健体为目的,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太极拳、锻炼五脏六腑的八段锦、锻炼四肢头身筋骨的华佗五禽戏等。此外,由印度传入的瑜伽术,现已成为现今人们热门追求健康的肢体运动,当中亦是动作配合呼吸的养生之道。

(三) 饮食养生
(1)  饮食宜忌:道医孙思邈重视食宜食养,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於食,不知食宜
者,不足以存生」。《内经·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2) 饮食清淡:合理搭配食物,勿偏食五味。「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

(3) 少食多餐:「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不但无益於养生,反而损害身体。

(4) 食物治疗:「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四) 药饵养生
药饵是由滋补健体,抗衰防老的中药制成,以治疗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是养生的重要措施。

(五) 四时养生
顺应四时,生活有序。当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春冻未泮,衣欲上厚下薄,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於人也。注重四时饮食亦为养生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都是人体顺应天气变化而调节饮食之法,使阴阳平衡,阴阳平则人心身健康长寿。

    以上几点养生之道,均是数千年来通过实践而证实有效的简单而能实行的方法,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人生百岁有何难哉?

2019年9月28日读书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