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務

宣道弘法 廣結善緣

監院隨筆

2021 年 5 月 12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七十) —— 黃大仙師「十訓」(上)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七十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24期,5月12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黃大仙師「十訓」(上)〉,歡迎大家閱讀。

C924_ADC V2

       經,即是「道」之正理,也是通往「道」之途徑。經文,即是仙聖的教誨,指導我們走向正道,及學習的典範。舊日我國讀書人自小便要熟讀《四書》、《五經》等典籍,用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人生重要的課題,而且更要從小去學習讀經。道教也有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做人的學問才是最基本的知識,如果只有學歷而沒有修養,那便沒有了根本。教育必須是從孩童時期去培養人的道德學問,而不是犯了事才教導。

       若要說道德教學,我想推介《黃大仙寶經》(以下簡稱《寶經》)的「十訓」(孝、悌、忠、仁、義、廉、恥、禮、節、信)給大家,這是嗇色園普宜壇的主要壇訓,貫穿黃大仙師的「普濟勸善」精神,所有弟子必須遵守及在生活上踐行。近年本園籌備的上契科儀,本人必親自登壇開示,向所有契子女講解「十訓」的意義,期望大家明白信奉黃大仙師不是單向祈福的,而是要先修個人道德,才能有所感應。本人深信,小時候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我國有句老話:「三歲定八十」,三歲學壞了,便影響一生。現在我藉著這兩期專欄,與大家分享「十訓」的意義,希望大家同修善德,使眾緣和諧。

(一)孝:即尊敬父母,盡心侍奉。百行以孝為先,《寶經》第一句云:「懷胎十月否劬勞,睡濕眠乾苦自徒。長大成人如忤逆,問心真個不如無。」母親不辭勞苦養育子女,若子女長大成人卻忤逆不孝,捫心自問不如當作沒有生育過這孩子了。行孝除了供養父母,更重要是保持和顏悅色,及多抽空陪伴。遇到好吃的、好看的東西,也會想起買給父母,這樣已是行孝的最好表現。

(二)悌:即敬重兄長。《寶經》云:「棠棣花開三兩枝,椿萱堂上舞斑衣。隨行後長方為弟,不弟猶如不孝兒。」棠棣的花蒂兩兩相生甚為美麗,猶如兄弟情真。若能存有古人「戲彩如親」(「舞斑衣」典故:年老的老萊子為逗父母高興,常穿著彩衣扮小孩,娛樂雙親)的孝心,使兄弟姊妹相親相愛,那便家庭和樂了。在行為禮節上,所謂「長兄為父」,古人習慣在兄長背後緩緩跟隨,以示敬重兄長;這是禮讓兄長的表現,不可僭禮。兄長也要關心愛錫弟妹,承擔家庭責任。若我們僭越兄長及常爭執,實在等同不孝兒。

(三)忠:即忠心於家國。《寶經》云:「受君之祿代君憂,方是為臣體自修。亂則辭官平則仕,問他忠字意何由。」領受國家俸祿,定當盡心工作;並為在上者分憂,這才是工作上應有的責任和修為。當社會紛亂時,我們不但沒有協助解困,反而退隱避事;而在盛世時又出來攀緣上任,試問這個「忠」字由何而來?

(四)仁:即寬惠善良。《寶經》云:「心中本德便為仁,恤寡憐孤又贈貧。念注慈祥恭且敬,不私自己大公人。」內心常存道德善念即是「仁」,並須體恤、憐憫社會上有需要幫忙的人,及經常施惠於貧苦。此外,內心常存慈悲,恭敬禮待他人,從不為了私欲,才是真正公平無私。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