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

普濟勸善 崇善惠民

文化

2021 年 6 月 16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七十五) ——道教與敬香文化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七十五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29期,6月16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與敬香文化〉,歡迎大家閱讀。

C929_ADC

  香,在宗教儀式上是一種主要供品,我國中醫認為燒香的氣味能達到避邪、寧心的功效。本人平日喜愛於精緻的香爐內熏香,老山檀香的香氣醇厚而沉穩,新山檀香則清淡而輕柔,兩者我都喜歡,同樣使人感到舒心及寧神。

   香的製成品有線香、臥香、盤香、塔香等,而種類亦有很多:「木類」如檀香木、降真木、柏木等;「樹脂類」如沉香、安息香、乳香等;「動物類」如龍涎香、麝香、螺甲香等;還有花類、辛香類、清香類、中藥材等多種。當中,又有分本土香料及域外傳入香料,如「安息香」便是指古代伊朗高原「安息國」的香料,亦是伊斯蘭教薰香的重要香藥,所以香的文化甚為豐富,而焚香、品茶、插花、掛畫成為了我國主要的「四種藝事」。

    燒香不獨是道教、佛教的文化,天主教會作彌撒時,亦會燃燒乳香,散放香味薰染。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也會「點香」,乳香亦是主要的驅厄和祝祭的必備品。道教是十分重視香的宗教,「五供養」之首即是香,香是供奉諸神、傳誠達信的主要供品,故「祝香咒」曰:「道由心學,心假香傳。」學道者要由「修心」開始,心意感通上天要憑藉信香。上香不是香枝愈大愈粗便好,最重要是誠心,故道教有「上香咒」曰:「常焚心香,得大清静。」心香,就是我們至真至誠的敬禮。宋代寧全真祖師在《上清靈寶大法》提到道教有八種「太真天香」: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這八種香都屬於「心香」,要求清淨專一,運神合道,方是最虔誠的禮拜。

    道教燒香十分強調「真檀香」,明代道法文彙《道法會元》提到:「諸民間設醮不得燒檀香。」這是因為民間的檀香假貨泛濫之緣故,而古時有些貴族的牆是用「香泥」塗的,後來有人刮走牆身再製成檀香,是為不淨之香,亦帶有污穢之氣,所以道教《女青鬼律》及《全真清規》都曾明文禁止燒檀香,主要是針對不淨之香。今日不少科學家測試坊間混合劣質化學香精製成的檀香,氣味不佳,對人體亦不太健康,是以燒香要避免使用「假香」。相反,如果是焚燒真檀香、沉香等,通過燃燒所產生的氣味,可起到驅瘟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潤肺寧心、養生保健的作用。

    道教的香文化不只是儀式上的供品,更是培養「養禮、養心、養生」的文化內涵。「養禮」是指禮教用香,透過焚香敬神,讓香煙傳達禱告,引導和規範我們的思想、行為,及培養感恩、敬畏之心。「養心」是把香的味道提煉,再透過香的自然屬性和氣味,讓人感受不同的情緒和安靜內心;道教人士在閱經、彈琴時都習慣焚香,養性怡情。古代士大夫習慣圍爐品香,以香為媒介分享彼此的內心感受,這種品香聚會後來在日本發展成為「香道」。「養生」來自「香藥同源」之說,一方面焚香可治療疾病,一方面也可除煩解鬱,以天然方法提升免疫力。因此,焚香不是給神明享用,而是包含豐富的道教文化,既可通神,亦可養禮、養心、養生,是清淨身、心、神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