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服務

育才興學 有教無類

消息

2024 年 5 月 29 日

劉震雲與中學生談文學:做一件事做到底

由香港文學舘、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共同舉辦的「名家寫作培訓計劃1 —— 作家是頭牛」講座於5月29日上午在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舉行。是次講座是第一場「名家寫作培訓計劃」系列講座,著名作家劉震雲與師生交流,分享對文學的看法和人生智慧。

可譽中學麥敏潮校長致歡迎辭表示,劉震雲在1978年成為高考文科狀元,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他卻自言自己因數學成績優異才做到文狀元。麥校長鼓勵同學思考這句話的意思和劉震雲的作品。香港文學舘潘耀明舘長致辭表示,香港文學舘旨在推廣、傳播、研究香港文學,希望能從學生層面開始推廣文學及提升寫作能力,而劉震雲的作品在世界、中國來講都非常優秀,相信他的寫作經驗能為同學帶來不少好處。嗇色園教育委員會姚嘉棟主席致謝辭,祝賀香港文學舘於5月27日正式開幕;他又指劉震雲和潘耀明多年來堅持寫作,至今仍對文學充滿熱情和追求,當中的精神值得同學學習。

講座中,劉震雲先引用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的校訓「普濟勸善」,肯定潘耀明建立香港文學舘的工作。他讚揚潘耀明及一眾作家為籌建香港文學舘奔波多年,終於完成一項大功德。他認為文學舘有着以文學與文化勸善、濟世的精神,這將會是香港文學舘最大的價值,而香港文學舘終能走出去,走遍香港、大陸、台灣,以至世界。

接着劉震雲談到文學存在的必要性。他認為文學呈現的是一種記憶,是人類的記憶,有時是歷史的記憶。他強調如果沒有文學,任何民族回顧自己的歷史時,都是一片沙漠。他舉例《道德經》讓我們就知道春秋時期有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道出這麼特別的道理,這思想通過文學流傳下來;《史記》使人得知漢代的社會面貌及不同人物的故事。劉震雲指正因為有文學作品,人們才知道民族的歷史、不同年代人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他直言文學的必要性也帶出作者的必要性,優秀的作者像燦爛的明星、天上的星辰一樣,照亮民族的過去、現在,也預視了未來。

其次,文學能固定生命在某個時空中。劉震雲提到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然而文學能讓人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只要打開書,書中的人物還活着,而且永遠是那個年紀。他又指不同文學作品都寫出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情感,可見生活跟文學連繫緊密,但好的文學不止反映生活,更能反映作者的思考。文學作品反映當下的生活,而作者則反映當時人們的思考和智慧。由此劉震雲帶出一個問題:作者是甚麼。他認為讀者對作品的不同體會能為作者帶來觸動,因此作者與讀者的交流非常重要,而作者就如同其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中的那頭聆聽李雪蓮說話的牛,傾聽不同話語,「訴說是一種力量,傾聽也是一種力量。一個作家通過文字可能是在傾聽,不只訴說。」

在提問環節,學生積極發問。被問到其作品中的幽默從何而來,劉震雲指文學作品中的幽默要從故事和人物結構做起,他以英國威爾斯親子的身世為例,讓大家評論這個人物的身世是否悲慘,但最後告知主人公其實是皇室王子時,反而引人發笑。有指作品和作者有「親子關係」,他反而認為是作品幫助作家認識世界,兩者平等。有對寫作感興趣的學生向劉震雲請教寫作心得,他直言要成為作家,先要開始寫;而好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思想家,要寫就要有與別不同的思考。劉震雲表示他能成為作家,是因為當別人放棄不寫時,他仍在寫,「人生的路一般走到百分之九十九就轉彎了,就剩百分之一,他就走不下去了。其實最困難就是這百分之一的路。」最後,劉震雲寄語學生做一件事就要一直做到底,堅持不懈,這也是劉震雲能筆耕不斷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