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道侶隨筆

2020 年 2 月 19 日

初習古琴隨感
初習古琴隨感
陳廣洪
 

     學習古琴,對我們這一班成熟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挑戰;經過兩個多月課堂接觸,由陌生和幼稚無知,現在我們已漸漸了解這門古老樂器。

     以琴弦製成的樂器有很多種,而古琴以「古」字作琴,可見歷史特別悠久,追溯古籍記載有伏羲作琴之說。此外,古今文人所推崇的四藝,琴、棋、書、畫,四門藝術之中以古琴為首。文人雅仕所追尋的「弦外之音」和「韻外之致」,都是透過彈奏古琴及弦歌以寄意,毫無拘束的抒發個人情感,可見古琴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另一方面,古琴結構與道教崇尚「道法自然」有著相近關係,材料都是來自天然物料。古琴面板是拱圓的,底板面是平的,象徵天圓地方;琴身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點貼有十三個徽,代表有十二個月,再加上閏月。採用陰陽兩種陳舊木料,經繁複手藝、工序,陰陽結合而製成,稱為「斲琴」。琴身前寬後窄,象徵人倫中君臣之禮,尊卑有別。古琴最初只配有五根弦線,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調音為宮、商、角、徵、羽五音。《黃帝內經》有「五音療法」,通過五音可影響及改善個人情志,調息五臟來達到冶療。後來,古琴再加上二代表周文王的「文弦」,和周武王的「武弦」,豐富二彈奏的音域,也有感謝文、武二王合恩之意,所以古琴又別稱為「七弦琴」,亦包含天、地、人三才特徵。

     古琴不僅只是一種樂器,也是道教修真養性、陶冶性情的法器。白玉蟾祖師有道情詩云:「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道士外遊修行,參師訪道,携帶佩劍可防身辟邪,茶可敬師會友;而身邊亦必有一張古琴,以解除孤寂的感覺。李白在《贈瑕丘王少府》亦云:「清風佐鳴琴,寂寞道為貴。」所以,古琴可以消除修行時面對各種孤單獨處境況。                                                                                                                                                                                                        
     古琴彈奏時,坐姿追求自然美態,左右相手互配,彈撥有如撫弄琴弦、無滯礙而流暢,不需要其它多餘花巧動作。對最初學習古琴的全體學員來說,撫琴的姿勢是一大難題;但經老師指導後,我們才明白到安坐時,雙足平放著地,挺直腰背,身心放鬆,琴與身體、意、氣流動,相互配合,便有著養生、修德等效果,這合符了「道法自然」的原則。

     另外,古琴的音色有泛音、散音、按音。這三個音色也反映了道家思想:「泛音」法天,像水滴一樣的聲音,清脆嚮亮,有如天外之聲;「散音」法地,非常沉厚,象徵大地;「按音」法人,在琴弦上滑動多變,自然表達個人的感情、語言。雖然第一期的課堂時間很短,卻使我們忘記俗務,專心學習,身心舒泰。李白在《廬山遙寄盧侍禦虛舟》有云: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修道夢想是煉丹成道,白日飛昇成仙,但並非每個人都可以達成心願。只有在撫琴時,可以仿如置身神仙境界,令身心達到清靜。這清靜感,我們大多數學員都曾經感受得到,正如老師所說:「人與琴有著特殊感覺,撫琴使人平靜舒泰,會自然去追尋這種『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