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3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5年5月23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上篇) —建館經驗與實踐— 》,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2003年,聯合國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非遺公約》)。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又被稱為「無形文化」,是一種以技能、文化行為和知識為核心的文化形式,具有生命力與動態性。故此,非遺展覽館與傳統博物館「以物為本」、「靜止」的展示模式不同。因此,2004年國際博物館理事會上,Richard Kurin(時任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民俗生活與文化遺產中心主席)曾直言:「有生命的東西無法成為博物館的藏品,因此一般博物館並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想機構。」
此後,學界展開了廣泛探索,試圖改變博物館的展示模式或展覽場所,以呈現非遺精髓。「生態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的概念因此應運而生,將整個村落或社區視為展示對象,使參觀者穿梭於非遺的「原生場所」,親身感受傳承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傳承實況。
可惜,傳統博物館作為精英主導的「學術殿堂」,許多生態博物館在建立初期往往未能對社區居民及傳承人給予足夠的尊重,也未充分傾聽他們的意見。更有甚者,導致傳承人的生活空間遭到干擾與破壞,偏離了原本的初衷。
香港的非遺展覽館
2004年,香港特區政府確認《非遺公約》適用於本港,並逐步展開相關的保護與推廣工作。時至今日,香港已擁有四間非遺專題展覽館。
首個非遺展覽館於2015年成立,名為「非遺展覽及資源中心」,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主辦。該中心以綜合性的方式展示香港的非遺項目,為公眾提供教育資源;隨後,政府於2017年主導設立首個專題展覽館——「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展示粵劇的藝術與歷史;2021年,本園興建了「黃大仙信俗文化館」,成為首個由香港非遺保護單位自資建立的非遺專題展館;翌年(2022年),「大坑火龍文化館」正式開幕。該館原址為「孔聖義學」,經由「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大坑坊眾福利會」改造為非遺展館,翻新工程及首兩年的營運經費均由政府撥款資助。
因此,在本港四間非遺展館中,唯有「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由保護單位(嗇色園)全額自資設計、建造及營運,完全擺脫了「第三方」的影響與介入。基於此,我希望藉此分享建館的經驗與背後的理念,期望為未來非遺展館的建立提供借鑒與啟發。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的建館與設計
黃大仙信俗的「原生場所」正是黃大仙祠,因此文化館的選址必須設於大仙祠內。如此一來,公眾既能以「局內人」(Insider)的身份參與祈福、求籤等信俗活動,同時又可透過文化館的展示與解說,以「局外人」(Outsider)的視角深入了解非遺信俗的歷史與文化。在這種雙重視角的切換之下,達到情感與知識兼具的融合體驗。而這樣的設計也在某程度上體現了「生態博物館」的理念!
因此,我於2018年正式向董事會提呈興建文化館的計劃,並最終決定參考2011年「太歲元辰殿」創建的成功經驗,在仙祠核心地帶掘地建館。工程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月老及佳偶天成神像」需遷奉至鳳鳴樓廣場,原有的平台亦需升高,從而提升文化館樓底高度;此外,由於工程位處仙祠中央,大型建築材料與器械只能依靠吊臂車凌空運送至工地,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而善信的參神路線也需重新規劃,為他們帶來了極大不便,實感歉意。
工程進行期間,展館設計與規劃工作已密鑼緊鼓地展開。當時,展館預計面積為二千多平方呎,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展示嗇色園百年歷史?當時,有建議展示極具歷史價值的珍藏法器及楹聯。然而,若僅以陳列及簡單解說的形式,參觀者只可獲取零碎資訊,無法對黃大仙信俗有整全理解。更重要的是,2011年「太歲元辰殿」的殿堂設計已開始揉入科技元素,2021年的文化館自然不能走回頭路,當應更進一步地實現傳統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因此,我為文化館設定了「融和現代科技 弘揚傳統文化」的基調,並決定以「說故事」的形式策劃內容,達到雅俗共賞、寓教於樂的目的,讓成人及小朋友、信眾及遊客,都能在文化館內找到樂趣。
當時,因全球疫情而導致無法帶隊離港考察,於是便鼓勵年輕員工通過網絡搜集世界各地展覽的科技應用案例,研究適合文化館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在「莊嚴神聖」與「輕鬆通俗」之間找到平衡點,過程需要反覆思考與調整。
最終,工程歷時三年,終於2021年圓滿完成,董事會特別選定11月11日為開幕典禮日期,這一天正是「黃大仙信俗」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日子。而文化館的成立,亦標誌著嗇色園屹立百載的嶄新篇章。
基於篇幅所限,今期只能淺談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的建館背景與整體設計理念。下期將會選取文化館內的部分展區,深入講解其設計理念及背後的構思,以展現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融匯科技與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吸引力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