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1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5年4月11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萬物‧和諧‧共生 淺談道教生態觀 》,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監院淺談_道教生態觀.jpg?sfvrsn=59d01c41_8)
萬物‧和諧‧共生 淺談道教生態觀
近年,國際不少環保團體紛紛高呼「停止石油」、「拯救地球」、「減少碳排放」等口號,試圖喚醒人們對環境的關注。然而,隨著上世紀西方思想席捲全球,「人類中心主義」成為了現今世代的主流思想,
「自然」被異化為「資源」,成為無限開採與利用的對象。人類脫離了自然,與「自然」形成了切割關係。
對這個困局,自20世紀開始,越來越多西方學者將目光轉向東方傳統哲學。更有不少西方生態倫理學家認為,道教思想是構建現代生態倫理的重要思想資源。
道教智慧的生態啟示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盛載著中國傳統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浪漫哲理。莊子曾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揭示了「萬物齊一」的圓融境界。《道德經》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則,也是萬物生成的源頭。《太上化道度世仙經》更進一步指出:「天地與人元同一根,天地萬物皆稟其一氣而成形…」人與天地同根同源,僅因各自所稟賦的道氣不同,故而化生成不同的形態與特質。
因此,道教引申出「物無貴賤」、「萬物平等」的理論,並提出「善待萬物」、「尊重生命」的重要倫理觀念。其中,《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明確規定:「不得以足踏六畜」及「不得妄鞭打六畜」等;而《太平經》亦告誡:「慎無燒山破石,延及草木,折華傷枝,實于市里,金刃加之,莖根俱盡。」無論是自然環境,抑或是牲畜動物,都應加以尊重、善意對待,珍愛一切生命!這種看法與現代生態倫理思想不謀而合!
此外,道教還提出「天公地母」的理念,將人與天、地視為一個家庭,各司「生」、「養」、「治」等職。《太平經》曰:「天者主生,稱父;地者主養,稱母;人者為治,稱子。…子者生受命於父,見養食於母,為子乃當敬事其父而愛其母。」同時又點明:「人懷仁心,不復輕賤傷萬物,則天為其大悅。地為其大喜。」人受命於天,又被萬物滋養成長。因此,對待天地萬物應懷著「以敬」、「以愛」之心,猶如對待父母一般,莫忘孝道!
最後,當然不得不提「道法自然」。這理念源自《道德經》經典名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以此為核心思想,提倡「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意即觀察天道自然的運行規律,順應而行之,尊重天地萬物本性。這種思想最終通達「無為」,不以主觀意志干預自然運行,讓天地自然回歸平衡與安寧。達到真正的「萬物‧和諧‧共生」!
第四屆黃大仙信俗文化節:
萬物‧和諧‧共生
「道教與生態」無疑是學術界長期討論的課題,這說明了道教智慧的確為現代生態議題提供了一道良藥。然而,相較於深入淺出的理論闡述,如何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有效執行,並促使世人自我覺察,才是當下最為關鍵的任務。
為此,今年(2025年)嗇色園第四屆黃大仙信俗文化節以「萬物‧和諧‧共生」為主題,與現代人一同探索天地自然,尋求和諧共生之道。文化節將於4月拉開序幕,推出先導活動,隨後每月推出不同的主題活動,與公眾關注生態與和諧的理念。
4月的先導活動以「道法自然」為主題,將通過一系列活動帶領參與者走入自然,把心神沉澱下來,欣賞飛鳥爬蟲,感受微風吹送、草木幽香,從而重新審視「我」與「自然」的關係。觀察萬物,覺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