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1 日
为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文化事务委员会於2024年6月开始,於《明报周刊》开设专栏《监院浅谈》系列,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识、黄大仙信俗以及啬色园的最新资讯。
下文为2025年4月11日出版,文章主题为《监院浅谈——万物‧和谐‧共生 浅谈道教生态观 》,欢迎大家阅读。
详细文章下载连结:
点击下载文章
/監院淺淡/監院淺談_道教生態觀.jpg?sfvrsn=59d01c41_8)
万物‧和谐‧共生 浅谈道教生态观
近年,国际不少环保团体纷纷高呼「停止石油」、「拯救地球」、「减少碳排放」等口号,试图唤醒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然而,随着上世纪西方思想席卷全球,「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了现今世代的主流思想,
「自然」被异化为「资源」,成为无限开采与利用的对象。人类脱离了自然,与「自然」形成了切割关系。
对这个困局,自20世纪开始,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将目光转向东方传统哲学。更有不少西方生态伦理学家认为,道教思想是构建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思想资源。
道教智慧的生态启示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盛载着中国传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浪漫哲理。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揭示了「万物齐一」的圆融境界。《道德经》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万物生成的源头。《太上化道度世仙经》更进一步指出:「天地与人元同一根,天地万物皆禀其一气而成形…」人与天地同根同源,仅因各自所禀赋的道气不同,故而化生成不同的形态与特质。
因此,道教引申出「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理论,并提出「善待万物」、「尊重生命」的重要伦理观念。其中,《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明确规定:「不得以足踏六畜」及「不得妄鞭打六畜」等;而《太平经》亦告诫:「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无论是自然环境,抑或是牲畜动物,都应加以尊重、善意对待,珍爱一切生命!这种看法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不谋而合!
此外,道教还提出「天公地母」的理念,将人与天、地视为一个家庭,各司「生」、「养」、「治」等职。《太平经》曰:「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为治,称子。…子者生受命於父,见养食於母,为子乃当敬事其父而爱其母。」同时又点明:「人怀仁心,不复轻贱伤万物,则天为其大悦。地为其大喜。」人受命於天,又被万物滋养成长。因此,对待天地万物应怀着「以敬」、「以爱」之心,犹如对待父母一般,莫忘孝道!
最後,当然不得不提「道法自然」。这理念源自《道德经》经典名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以此为核心思想,提倡「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意即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顺应而行之,尊重天地万物本性。这种思想最终通达「无为」,不以主观意志干预自然运行,让天地自然回归平衡与安宁。达到真正的「万物‧和谐‧共生」!
第四届黄大仙信俗文化节:
万物‧和谐‧共生
「道教与生态」无疑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课题,这说明了道教智慧的确为现代生态议题提供了一道良药。然而,相较於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有效执行,并促使世人自我觉察,才是当下最为关键的任务。
为此,今年(2025年)啬色园第四届黄大仙信俗文化节以「万物‧和谐‧共生」为主题,与现代人一同探索天地自然,寻求和谐共生之道。文化节将於4月拉开序幕,推出先导活动,随後每月推出不同的主题活动,与公众关注生态与和谐的理念。
4月的先导活动以「道法自然」为主题,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带领参与者走入自然,把心神沉淀下来,欣赏飞鸟爬虫,感受微风吹送、草木幽香,从而重新审视「我」与「自然」的关系。观察万物,觉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