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月老殿3月17日起暫停開放以進行新月老殿建設工程
嗇色園黃大仙祠於2011年設立「月老及佳偶天成神像」,以祈求月老庇佑善信,天賜良緣,俾令衆緣美滿。多年來深受各方善信熱烈歡迎,包括本地及國內,以至海內外善信。隨著多年使用,殿內設備逐漸老化,應各方善信所求,本園決定於鳳鳴樓廣場的月老殿原址上重建新殿,期望未來給予善信更好的參神環境及體驗。工程將會由3月17日起展開,並預計於2025年10月中旬竣工。

在工程期間,月老殿將由3月17日(星期一)起暫停開放參拜,直至新建月老殿竣工。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敬請密切期待新月老殿落成及黃大仙祠的各項最新活動。

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監院隨筆

2024 年 12 月 13 日

監院淺談——淺談宗教傳播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4年12月13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宗教傳播》,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13Dec24Ming Pao Weekly (P.98)

淺談宗教傳播

「傳播」,是宗教的特質之一。基督教會以宣揚神的福音為使命,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旨趣,而道教黃大仙信俗亦承載著「普濟」的意涵。隨著科技進步,宗教傳播逐漸由傳教士的「一步一腳印」,轉變為更廣泛的大眾傳播模式:早期是通過報章刊行,隨後轉為電台廣播和電視,直到今天則以互聯網虛擬平台為主,傳播工具的變化促成了宗教全球化,並加強了信仰交流與宗教對話的機會。據學者調查:20世紀初,居住在西方國家的基督宗教徒佔全球85%;至21世紀,至少有60%的基督宗教徒已不再是來自西方國家,反映了基督宗教信仰正走進其他文化和地域。因此,有佛教組織曾稱:「運用現代科技,我們能在二十億佛國中,真實地展現廣長舌。」

媒體的發展使宗教信仰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球迅速傳播。宗教團體紛紛投身互聯網,利用網絡傳遞信仰與教義,並通過直播、在線論壇和社交平台等互動方式吸引年輕人,促使信仰年輕化。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空間能夠有效儲存和整理宗教傳統中的知識、歷史與文化,為信徒及教外人士提供學習平台,促進知識的分享,實現宗教傳承。

然而,凡事總有「正」、「反」兩面,正如2008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普世傳播節」中提出:「發展可以是件很含糊的事,一方面可以帶來好的機遇,同時卻又會令以前不存在的罪惡衍生。…媒體似乎不再是代表真相,而是主宰真相。…各宗教領袖均十分關注這傳媒危機,這確實是因為我們正正要處理它對人們生活的各方面帶來的深遠影響,將人類的美善懸於危機上。」

網絡的開放性使宗教傳統不再擁有唯一的話語權,模糊了「真」與「假」的界線,導致信仰價值觀的混淆。虛假訊息的泛濫,加上網絡快速傳播的特質,使官方澄清變得困難,對公眾造成誤導。某些極端團體更會利用社交平台宣揚激進思想,進一步引發宗教極端主義的蔓延,最終造成社會的分裂與衝突。

因此,全球化宗教傳播的影響是複雜的,既帶來機會,也伴隨著挑戰。然而,本人認為宗教界必須適應這個變化,在新時代中確立自我定位,並有智慧地運用「媒體」這把雙面刃,促進信仰的傳承與推廣。

黃大仙信俗文化的傳播

嗇色園一直利用大眾傳播渠道,推廣中華文化及黃大仙信俗,包括2021年的電台節目「百周年會客室」,介紹嗇色園善業及宗教文化;又於2020年開始,在不同刊物中設立專欄,淺談宗教及文化議題。

今年,本園與超藝理想文化學會合作拍攝電視節目《園繫香江百載情》。節目將於2024年12月23日開始,逢週一晚上8:30至9:00在「鳳凰衛視香港台」播出,由主持人陳復生小姐及本人一同帶領大家探索文化的魅力,同時學習黃大仙信俗、了解本園的最新善業。

在此,本人誠邀各位一同收看,分享中華文化的趣味、感受大仙文化中「普濟勸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