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07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5年2月7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中國情人節—元宵節》,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07feb25ming-pao-weekly-(p-98).jpg?sfvrsn=45461b41_8)
淺談 中國情人節——元宵節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歷代文人喜愛將元宵節的熱鬧凝練於筆觸,勾勒出「火樹銀花」、「一夜魚龍」的歡騰;又精心刻劃「月到柳梢頭」的詩意,呈現有情人在月老紅線下「眾裡尋他」的浪漫。
「一年明月打頭圓」,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乃全年首個圓月夜。傳統上,當日君民同樂,宮中佈置鼇山燈火,民間點燈猜謎,處處洋溢著「太平盛景」。然而,元宵節的起源卻眾說紛紜:一說源自先秦的「庭燎祭禮」,一說由漢武帝祀「太一」演化而來,亦有認為是漢明帝「燃燈表佛」,或南北朝點燈祀上元天尊的傳統而來;此外,如今普遍認為「元宵節」特指正月十五日,但考據歷史,卻發現元宵節實指「連續多日」的節慶活動:唐玄宗時,元宵節共三日,由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宋太祖時期,延長至正月十八,共五天;南宋時,又提前於正月十三開始;明太祖建都後,節期史無前例地擴展至十日:「盛為綵樓,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日」;至清代,燈節縮短至五日。由此可見,歷代均視「元宵節」為重大節日,並因應國策進行適當的調整!
在我國悠悠眾多傳統習俗中,「元宵節」擁有一定的特殊地位。節慶期間,百姓得以短暫地逃離日常森嚴的禮教束縛、顛覆規律,部分法令更得以暫緩,如「金吾弛禁」,即解除夜間宵禁,徹夜狂歡——「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熱鬧燈會充斥於道,還有「懸燈唱戲」、「魚龍採蓮」等歌舞表演。
俗語云「鬧元宵」,其精髓正正在「鬧」一字。元宵節期間,人民不分男女貴賤,不問出身雅俗,有御史曾紀錄元宵節:「(百姓)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1百姓易服裝扮,以通俗幽默的方式相聚相娛,宛如現代嘉年華。有趣的是,部份地區還流行「偷青」習俗,用現代年青人的遊戲用詞,就是「偷菜」——偷取別人菜園的農作物,藉此討罵,並視之為吉祥!
月到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男女大防」的教誨自春秋時代已有,女子日常需與異性保持距離,更不可出門,唐《女論語》直言:「莫窺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窺於藏形。」
元宵節卻賦予了傳統婦女外出的權利,清《北京歲華記》便記:「婦女俱出門走橋,不過橋者云不得長壽。」元宵節其中一個習俗,稱為「走百病」,即婦女們需要出門走橋過道,以驅散暗藏百病。婦女因而得以「盛飾遊街」,更會結隊遊訪平日不接待女性的文廟,亦會進入官衙討吉祥。有縣衙甚至會準備花果,答謝民眾,展現了節期特有的寬容與共樂氣氛。
而單身男女亦有機會在元宵節相識,出遊賞燈、遊玩猜謎,結下良緣。節期過後,男方便能認準門戶,請父母、媒人提親,結為佳偶。數千年來,元宵節成就了無數美好姻緣,故又被譽為「中國情人節」!
隋文帝時期御史柳彧所書,原旨在指責元宵節期間種種逾越法令及禮教的行為,卻意外成為了如今對傳統元宵節盛況的重要紀錄之一。
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也
元宵過後,寓意新一年的開始,百姓須重回日常生活中。故此,元宵節便彷彿是人民最後的狂歡,展現出「若狂」的特質:舉國打破規則、打破秩序,進入「非(正)常」的時空。正因元宵的「失控」特質,歷代均有官員奏請禁絕元宵、縮減規模。
然而,近代有學者將元宵節視為中國的「安全閥(safety valve)」,讓國民釋放身心、抒解壓抑,並在徹底休息後,重返秩序與教條之中。因此,元宵節的「若狂」實際上擁有穩定社會的作用。這個說法絕非近代學人獨有,遠在數千年前,孔子便曾與弟子討論百姓的狂歡活動,並極具智慧地以弓箭喻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 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也。」
嗇色園黃大仙祠 乙巳蛇年元宵佳節
如今,元宵節已不再擁有「若狂」特質,但那份「驀然回首」的命定浪漫卻流傳至今。自2021年開始,嗇色園黃大仙祠便已籌辦元宵節活動,大仙祠內張燈結彩,熱鬧歡騰。
今年2月12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黃大仙祠將特別開放至晚上9時,歡迎男女善信入園參拜月老,領取月老手繩,祈求天賜良緣;更可賞燈遊園、打卡留念。而本園更設「祈願桃花樹」,讓有情人掛上願望,祈求良緣美滿、佳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