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04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4年10月4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瑞獸的舞蹈——中國民間藝術》,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監院隨筆瑞獸舞-01.jpg?sfvrsn=5591b41_12)
瑞獸的舞蹈——中國民間藝術
瑞獸舞,又稱「擬獸舞」,我國最早的紀錄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原始岩畫,先民們透過模仿動物的體態神韻而設計出舞蹈動作,從而進行圖騰崇拜、狩獵操練及娛樂表演等活動。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擬獸舞的社會文化功能卻愈發重要,一方面能加強民族的身份認同,另一方面亦發揮著「活化石」的功能,保存著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觀,成為了藝術界、人類學、以至民俗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如今,我國國家級非遺在「傳統舞蹈」分類中共有356項,其中有約113項為擬獸舞,又以「龍舞」數量最多,共48項,體現了各地區對「神龍圖騰」的崇拜,同時又按各地區之文化風俗而演變出不同的龍舞造型與形態,如布龍、紙龍、草龍、錢龍、板凳龍、百葉龍、火龍和肉龍等。
除圖騰崇拜外,擬獸舞還能反映人民的追求與理想,如「沙頭角魚燈舞」反映了漁民團結抗爭海盜的故事,表達了對社會安寧的期盼;另外,亦有擬獸舞是單純源於對動物動態的逗趣觀察,如澄海蜈蚣舞,相傳便是為遊行節目而創。
百獸率舞 國泰民安
為慶祝國慶75周年,嗇色園舉辦為期三周的「非遺薈萃綵燈節」,邀得本港及國內超過二十個非遺單位進行藝術展演。其中的瑞獸舞蹈包括:香港的「舞龍」、「舞獅」、「舞麒麟」、「舞貔貅」及「舞火龍」,以及國內的「沙頭角魚燈舞」、「中山醉龍舞」、「珠海鶴舞」和「浙江百葉龍」等等,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傳統瑞獸舞蹈。
10月1日國慶日,本園更特別安排了「七十五瑞獅賀國慶」活動,舞動75頭象徵「祥瑞」和「喜慶」的舞獅瑞獸,與香港市民同賀國慶,表達了對國家的祝賀,同時亦增進愛國情懷,更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傳承。
《書經.舜典》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群獸舞動,天下昇平。冀願我國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同時亦盼望民眾能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智慧,建立出文化自信,未來為文化發展與傳承貢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