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文化事务委员会於2024年6月开始,於《明报周刊》开设专栏《监院浅谈》系列,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识、黄大仙信俗以及啬色园的最新资讯。
下文为2025年6月20日出版,文章主题为《啬色园西医福泽社群45周年纪庆 浅谈香港西医服务发展 》,欢迎大家阅读。
详细文章下载连结:
点击下载文章
/監院淺淡/監院隨筆_大仙約你逛書展.jpg?sfvrsn=ad6a1c41_12)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少人主张将人工智能 (AI) 应用於教育、学习和知识传递等领域,藉此期望 AI 能为人类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AI 的知识传递是否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阅读本身是否仍然必要?
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阅读」的真正作用。实际上,阅读并非仅仅是吸收知识或进行学习的工具,而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价值。透过阅读,我们能代入作者的思维,激发共情能力,开启反思的空间,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与他人,从而催生出无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因此,阅读更是一种塑造人格、培养深度及丰盈心灵的重要资源。而这些内涵却正正是机械化的AI教育难以模仿及取代的。
为此,在「科技」与「数码化」逐渐成为主流论调的时代,啬色园於2023年首次参与香港书展,希望略尽绵力,推动阅读文化。此外,更每年出版新书,试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燃大家对阅读的热情,让文字的力量得以延续!
啬色园2025新书推介
今年,本园将於书展推出三本全新着作,内容涵盖饮食文化、黄大仙祠神明故事以及黄大仙祠殿堂建筑等不同资料,期望为读者带来丰富且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色食‧细味幸福》——人文关怀与饮食的结合
所谓「食色,性也」,「食」乃建构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基石之一。而饮食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核心位置,传统便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然而,吞咽困难的人士因生理机能退化,往往无法享用正常餐食,而现有的软餐选择有限、价格昂贵、缺乏吸引力,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为此,本园社会服务统筹处多年来致力於推广软餐文化,积极探索让吞咽困难人士也能享受到的美味与健康。过去,本园曾举办创意食谱设计比赛,鼓励社会大众参与软餐的创新发展,同时还与职业训练局合作,研发怀旧点心软餐,将传统美食以软餐形式重新呈现,让更多吞咽困难者重拾对「食」的美好盼望。
而《色食‧细味幸福》集结了本园多年来的努力成果,实用性地分享了软餐研发的宝贵经验,更邀请了各专业人士及大专院校进行专题介绍,是一部结合人文关怀与饮食的出版。书中更详细介绍了兼具美感与营养价值的软餐食谱,帮助吞咽困难人士及其家人,共同享受「同枱食饭」的温馨时光,重拾家庭聚会的温暖与幸福。
《漫说啬色园黄大仙祠神明》——神明文化的趣味解读
黄大仙祠作为香港重要的宗教场所,以「三教同尊」为核心理念,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而黄大仙师「有求必应」的威灵更享誉海内外,吸引无数信众参神祈福。然而,许多信众在参拜的同时,对於仙圣背後的故事却知之甚微,有时甚至是来去匆匆,无闲体会黄大仙祠内诸多神明的文化内涵。
为此,本园今年特别出版《漫说啬色园黄大仙祠神明》,以通俗有趣的漫画及色彩斑斓的插图介绍大仙祠内奉祀的神明,又透过精美的Q版神明插画,生动描绘各神明形象,并解读其成道事迹、历史背景及威灵故事等,让读者对黄大仙祠的神明文化有一个基础的入门认识。
内容轻松有趣,特别适合对信仰文化感兴趣的年轻读者及家庭共同阅读,从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啬色园黄大仙祠殿堂图录》——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美学
啬色园黄大仙祠自1921年创立,祠内建筑由昔日的竹木锌铁,到如今的巍峨殿堂,足足历经百余年发展与变迁。为使信众在参神之余,进一步体会大仙祠殿堂建筑的美,本园特别出版《啬色园黄大仙祠殿堂图录》,透过精致的手绘插画与实景照片,浅谈祠内27座建筑及殿堂的设计与历史。让读者在漫步大仙祠时,欣赏百年祠貌,同时感受当中的历史沉淀与魅力。
除推出三本新书外,本园更会於今年香港书展期间,首次於摊位内设置黄大仙师画像,细致呈现黄大仙祠大殿的庄严与典雅,让公众得以近距离瞻仰大仙慈容。此外,摊位内还将举办多元文化活动,包括中华文化艺术工作坊、中医养生讲座等,并设有小型展览,介绍香港非遗传承,展示本园百年历史与珍贵相片集,让公众深入了解「黄大仙信俗文化」的精髓!
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此,我诚邀各位一同参与啬色园香港书展2025,共同感受阅读的力量、探索文化的深度,在书页间寻找智慧与信仰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