啬色园

普济劝善 崇善惠民

监院随笔

2021 年 10 月 06 日

园系香江.监院随笔 (九十一) ——敦煌道教文化

    为进一步提高本园黄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气息,并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本园文化委员於2020年1月15日开始,在《东周刊》开设栏目《园繋香江》系列,首阶段订为《园繋香江 · 监院随笔》,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分享有关道教文化文章。

    第九十一辑已刊载於《东周刊》第945期,10月6日出版,相关之文章主题为〈敦煌道教文化〉,欢迎大家阅读。

C945_ADC

    敦煌,作为当今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宝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因素,促使了我国历代的儒家、佛教、道教及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学,在此汇合交流。提起敦煌,众所周知的是敦煌「莫高窟」、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等地,它们早已荣登「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敦煌一地,亦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历史悠久。由於敦煌石窟保留了众多的古文献和造像艺术等,国际学界现已形成「敦煌学」学科,专门研究敦煌石窟等学术及艺术文化。

    敦煌除了蕴藏大量佛教文化遗产,亦有不少道教文化宝藏。早於魏晋时期,道教已传入河西地区(即黄河以西地域,为丝绸之路必经之道)。北魏统一河西一带後,河西道教进入了鼎盛时期,敦煌石室便藏有一批该时期的道教遗书。据现时敦煌藏经洞石室所出土的道教典籍,共有五百余件,包括《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太玄真一本际经》、《昇玄内教经》、古《灵宝经》等道教经典及科戒等。这些道经抄写的年代,约在北朝後期至唐代中期之间约两百余年的时间。另外,在河西地区出土的五代十六国时期文物中,常可见到东王公、西王母及仙界众神等神仙壁画,反映当时道教信仰的盛行。

    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尤其精於敦煌学及道教等诸方面研究,他和敦煌学结缘是因为从事敦煌写本西晋时代索紞《道德经》的校勘工作,往後更进一步从事敦煌残卷《老子想尔注》的研究,可说是早期研究敦煌道教学的学者。最早尝试对敦煌道教文献做全面整理的则是日本学者大渊忍尔教授,并出版了《敦煌道经目录》。随後,我国学者姜伯勤教授、王卡教授、王承文教授及近年的刘屹教授等又专门从事敦煌道教经籍等研究。九十年代末,敦煌学者李德范先生编整了五百多件敦煌道教文献,并出版了五册《敦煌道藏》,弥补了明代《正统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敦煌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本人早年已去过多次敦煌考察,後来在偶然机会下认识饶宗颐教授、李焯芬教授、邓伟雄教授及骆慧瑛博士等热爱敦煌文化的学者,二零一八年更有幸邀请骆慧瑛博士带领啬色园一众经生前往敦煌考察宗教艺术文化,并展开一连串的「千年一觉敦煌梦」文化活动,包括敦煌文化相片展览等。同年底,我们更有幸邀请到敦煌学着名学者马德教授莅临香港,於本园凤鸣楼礼堂主讲「从敦煌文献看道教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及「敦煌古代工匠与敦煌文化遗产」两场讲座,座无虚席,反应热烈。其後我们将各学者的敦煌研究论文结集,出版《光影千年——啬色园敦煌寻踪》,并赠送给香港各所大学及公共图书馆,方便大众借阅。

    本人心愿一直希望将敦煌的道教文化瑰宝得以为世人认知,以助益弘道。去年本园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希望进一步发掘敦煌中的更多道教文化,现时我们已蒐集了大量敦煌洞窟内的部份道教文物资料、塑像、题记、榜文等多样图片,不少更是首次公开,预计年底将出版《敦煌道教遗迹选萃》,届时大众便可从书本上认识更多敦煌道教的艺术文化及历史足迹,了解到敦煌文化的宗教多样性及佛道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