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務

宣道弘法 廣結善緣

道侶隨筆

2020 年 5 月 15 日

讀書分享——《四季養生食療》
讀書分享——《四季養生食療》
鄧鈺琳


書名: 《四季養生食療》
作者: 陳潤家醫師,胡達輝醫師等
出版: 蓬瀛仙館
出版日期: 2007年8月
節錄:部份內文節錄自〈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頁69-137 

       本書為註冊中醫師集體編著,並由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長作序。書本首先闡明中醫基礎理論,如陰陽學說,五行理論,體質,腑臟概述,致病原因,六淫及四季變化,中藥性味,方劑,煎藥及服藥法等等,俾後學對中醫食療有初步了解。 

         人與天地共生,地球上大部分生物都會受氣候變化影響,春溫,夏熱,秋凉,冬寒。《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為了適應四時規律,保持身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以下將單從飲食一方面闡釋「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及「冬養藏」的養生之道。
 
一、春養生
       春季為肝氣當旺之時,若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氣偏亢,以致出現脾胃虛弱病症,故春季飲食調養,以平補為原則,重在養肝補脾,正如道醫孫思邈所說: 「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忌酸澀,宜甘平,如山藥,薏苡仁,蓮子,大棗,馬蹄,銀耳等。可煮粥食用,以健脾和胃。或以陳皮,菊花,玫瑰花泡水代茶飲,以疏肝理氣。春天飲食以養肝補脾為原則,然而因為香港地區濕邪偏盛,故在不傷耗人體陽氣和正氣的提下,還應兼以理氣去濕及清熱。 

二、夏養長
      每年農歷四至六月為夏季,《素問四氣刖調神大論》:「夏之月,此謂蕃秀,天地氣多,萬物華實」。夏天是陽氣最旺盛的時節,此時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重點在增强自我調節能力;既不使陽氣不得宣泄,又勿宣泄太過,損傷陽氣,即「春夏養陽」的道理。暑天飲食以清淡而有營養為主,膳食有清拌茄子,綠豆南瓜湯,苦瓜菊花湯,銀耳羹,扁豆粥,荷葉粥,百合綠豆湯等,都是清熱解毒,消腫利尿,健脾和胃,止痢去暑的功效。此外,應少吃過甜生濕。夏天很多人都胃口差,就是因為濕邪困脾,脾不運化,如果再多食甜,濕邪就會内外夾擊,損傷脾胃。 
 
三、秋養收
      秋天是從八月七日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秋季五行屬金,五方屬西,五味屬辛,五臟屬肺。金性沉降,秋氣斂肅,肺應之,宜肅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冬養陰」。指在秋冬時,萬物斂藏,此時應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收藏體内陰精,以潤養五臟,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下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由於肺主氣,司呼吸,合皮毛,與大腸相表裏。當空氣中濕度下降時,肺,大腸與皮毛首當其衝,故保持肺的潤澤是保護肺的重要一環。肺為嬌藏,性喜潤而惡燥。秋天養肺貴在潤肺,燥氣最易傷肺,肺燥陰虧,最需耍潤肺。就應服養陰生津之品,如蓮藕,杏仁,百合,燕窩,銀耳,荸薺,秋梨,蜂蜜或用麥冬,桔梗,甘草泡水飲。秋季進補湯水如蓮藕百合淮山豬心湯,首烏黑豆杞子湯,北芪羊肚湯,川貝燉雪梨,粉葛鯪魚湯等等,均有滋陰養肺潤燥之功效。
 
四、冬養藏
      立冬起至立春前一天為冬季,在冬季天寒地凍,萬物收藏,自然生機閉藏,陰氣隆盛,要注意保持陰氣平和,使氣陽密固。冬季養生要順應收藏的特點,避寒就溫,冬天體力亦不能透支過度,或出汗太多,避免皮膚腠理開泄,陽氣外泄,使深藏的真陰亦受傷,抵抗力下降。冬季飲食,要避免過食寒凍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而應多食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鴨肉等。亦可加入藥品作食療,如當歸,生薑,大賈,桂圓等。冬季五行屬水,水性下沉,腎臟應之,調補宜加少量苦寒藥,順應冬沉之氣。黄柏之苦補腎,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黄之補腎血,用這三味來進補,是冬季補腎的正統方法。冬季進補湯水如天麻紅棗燉魚頭,當歸補血茶,靈芝南杏糊,杏仁麥米粥,北芪燉栗子等等,均為溫陽養陰補腎之品。
 
       四季養生的根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食療養生亦應本此原則選擇食品材料。人類的養生應該順應四季的變化,就是人和四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才能得到健康,攝生長壽。《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經旨强調「順其自然」便是大道的一種表現,也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2019年9月28日讀書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