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

普濟勸善 崇善惠民

機構及黃大仙祠

2019 年 8 月 16 日

跨宗教修行理論與實踐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
         由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及「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跨宗教修行理論與實踐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9年8月15日及1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二樓五號演講廳舉行。今次研討會對跨宗教修行經驗進行科學觀察,並對比不同宗教實踐方法,讓大眾更了解各宗教本質和特徵,及其對社會、人生的功能價值。大會邀請了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及各位佛道兩教大德、宗教學者發表論文,並在16日安排了禪修體驗,讓大眾感受具體的修行實踐方法。本園董事兼文化委員會主席梁理中道長、組員黎國俊道長及鍾英明道長亦有出席這次研討會。
   
        本園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發表的論文主題是「道教靜坐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監院首先提到道教的煉養有分外丹及內丹,前者關乎醫藥,後者關乎靜功修行。古時有「醫道同源」之說,而修道之人皆精於醫學,扶危救急。外丹的發展到唐代漸轉為內丹修煉,講求以人身體內的精、氣、神為藥。監院又指出,無論任何靜功也好,應以修心為上;靜坐除了有助身體健康,也對心性修為有極大幫助。每個人生活上都會染有習氣,隨年日增長不少煩惱和惡業,而道教靜功正好可以消減習氣和煩憂。
  
        現時科學已證實,人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壓力增加而降低,容易生病,這是因為心電不正常,使氣血發生紊亂。如果可以放鬆身心,便可令氣血順暢,甚至改變腦波,令腦細胞也開始分泌腦內啡和血清素等物質,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這種身心鬆靜的靜坐功法,即道教所謂「澄清功」、「清靜功」;目的是讓身體恢復自我調整的功能。面對今日城市生活的緊張,道教靜坐可以作為「輔助療法」,並配合生命科學的證實,當可為人類帶來健康的生活,我們一定要把這優質的養生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大會司儀駱慧瑛博士。


開幕禮上,鄧立光教授(左)、學愚教授(中)、陳劍鍠教授 (右) 輪流發言。


與會者全體大合照。


李耀輝監院主講的題目是「道教靜坐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


李耀輝監院指出,無論任何靜功也好,應以修心為上。


李耀輝監院總結出,道教靜坐可以作為「輔助療法」,並配合生命科學的證實,當可為人類帶來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