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06 日
/監院淺淡/79-監院淺談-黃大仙信俗文化館-(下篇)_rgb.jpg?sfvrsn=35a71c41_8)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5年6月6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下篇) ——讓文化「活」起來—— 》,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讓文化「活」起來
當代文化保育強調「物質」與「非物質」並重,以「人」作類比,「物質」好比外在軀殼,而「非物質」則如同靈魂,是為人之本。過往的文化保育大多集中於「物質」層面,但隨著時間推移,學界發現失去靈魂的軀殼已無法稱為「完整」,而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的概念誕生後,隨即得到極大重視。
我在上期以嗇色園黃大仙祠創建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下稱「文化館」)」為例,探討其籌建背景與設計理念。今期,我將進一步探討館內各區設計,藉此拋磚引玉,探討非遺展館的可能性!
選談展區設計及理念
文化館正門設計為LED Wall祈福牆,以黃大仙「有求必應」的信仰內涵為設計核心,為參觀者帶來沉浸式信俗體驗。他們只需以手機登入網站,填寫姓名並選擇許願內容,願望便會以宮燈形式呈現在LED Wall上。宮燈緩緩飄向天際,象徵祈願送達仙聖!雖這只是簡單電腦程式,但黃大仙祠的神聖莊嚴卻為它增添了獨特意義。不少信眾在定期參神之餘,會特地抽空到文化館用手機送出一盞宮燈,這似乎已成了他們的小習慣。對遊客而言,這裡更是打卡熱點!
踏入文化館後,便是黃大仙祠微縮模型,其周圍設置了多部iPad,介紹殿堂歷史與珍貴舊照。而展區四周則以壁紙形式,重現了70至80年代黃大仙祠及周邊地區風貌。不少參觀者會駐足於壁紙前,指著某地方,與我們分享小時候住在這邊的故事,細訴與黃大仙祠的記憶。這樣的設計串聯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與情感,讓參觀者從中找到共鳴,亦深刻表現了大仙祠與社區間的深厚聯繫。
館內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幅由廿多個電視組成的互動屏幕。這面屏幕以相片形式展示了本園珍藏的80多件文物,參觀者只需輕觸相片,便可瀏覽詳盡介紹。不僅節省實體展示空間,更有效保護文物原件。事實上,我們在策展期間曾考慮展出紙本文獻,但紙本長期暴露於燈光下,會受到極大損耗。因此,採用屏幕展示成了最佳替代方案。參觀者可通過屏幕自由翻閱文本內容,更有不少學者對這些數碼化「文本」表現出濃厚興趣,更讚揚本園歷代道侶的文物保育意識,使眾多珍貴文獻保存至今,為後世研究提供珍貴資料。
文化館中央展示著另一件精緻的微縮模型——黃大仙師寶懺壇場。此模型由三位模型師聯手製作,耗時一年完成,巧妙運用了3D繪圖技術,細緻還原了大殿內部與壇場佈置的細節。其中,大仙寶座的製作尤為精美,不僅復刻了寶座上的暗花,連背部的黃大仙成道圖及《黃大仙自序》也被仔細還原,字跡清晰可見!而在壇場佈置方面,各類供品及法器更是栩栩如生。每當我們向參觀者介紹壇場物品時,他們往往驚歎不已,並表示這是首次如此「近距離」了解道教佈壇。
看完模型後,回身便會看到一個總有小朋友駐足的角落,這便是「經義遊戲裝置」。我對年輕人的遊戲不甚了解,便讓弟子及員工主導設計構想,最後他們選取了三款遊戲:「泡泡龍」、「尋字配對」及「節拍遊戲」:「泡泡龍」是將黃大仙十訓(孝、悌、忠、仁、義、廉、恥、禮、節、信)化為宮燈。參觀者點擊畫面中的木魚,便能發出音波,點亮宮燈。此外,還得眼明手快地配對木魚及宮燈的顏色,然後還有時間限制呢!我親自試玩過,發現這真難喔!!本想降低難度,但員工卻說:「太簡單就不好玩了!」後來我觀察了一下,發現小朋友們幾乎都是高分通關,看來這遊戲只是對我「太難」而已!
至於「節拍遊戲」,據說如今十分流行。我們把《道德經》金句製作成落字節奏遊戲,參觀者需按經句內容點擊正確文字。隨著遊戲進行,文字落下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所以參觀者必須記住金句內容,才能追得上節奏。三次錯誤即「Game Over」。我雖熟知金句,但「Game Over」的速度也很快!不過,年輕人喜歡就好了,間或見到小朋友駐足良久,只為挑戰滿分,實是可愛!而第二個遊戲,就容我賣個關子,待你們來館時體驗!
此外,文化館還有不同展區,如道袍試穿體驗、遊覽全園楹聯的360 VR實景裝置、及打印專屬明信片等,靜候大家親臨發掘!
文化館導賞員
文化館各展區雖均有精妙設計,但終究只是冷冰冰的機器,如無人去發掘其中的樂趣與資訊,便也無法發揮作用。所以,文化館內最珍貴的,其實是那群專業又熱情的義務導賞員。每當有參觀者到訪,他們總會親切地介紹黃大仙信俗文化,對話和交流便自然而然地展開。不少參觀者感慨:「我常來大仙祠拜神,但還是第一次知道這些歷史呢!」
我常叮囑弟子和員工,必須善待導賞員,他們熱愛黃大仙信俗文化,更自發學習,擔任義務導賞員,成為傳承大仙信俗的重要角色。然而,我們的嘉許和表揚,或許都不及參觀者一句簡單的感謝與讚嘆!
非遺展覽館的未來發展
今期,我簡單介紹了文化館各展區的設計概念,希望能帶來一點啟發。然而,隨著科技發展,非遺的展示亦應與時並進,當前文化界已開始討論「元宇宙」的應用,突破地域限制,實現跨界傳播與互動。同時,「AI」技術也逐步融入教育領域,為非遺開發教學資源提供更多可能性!未來,相信非遺展館將會透過更多元化的形式,讓文化「活」起來!
(1)以黃大仙祠微縮模型呈現「今」,四周壁紙呈現「古」,使此區古今交融,串聯不同時代的歷史與情感。
(2)導賞員向公眾介紹大型屏幕內的文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