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監院隨筆

2021 年 11 月 03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九十五) —— 道教聖典——《道德經》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九十五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49期,11月3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聖典——《道德經》〉,歡迎大家閱讀。

C949_ADC

 《道德經》,乃道教「萬經之王」,又名《老子》、《五千文》等,是春秋末年道家思想始祖「老子」所著。今日通行本八十一章的分法,早見於《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道經」三十七章,及「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約有五千字,全書以「道」與「德」為綱領,論述修身、治國、養生等內容,對我國思想、宗教、政治、科學及藝術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現存最古老的《道德經》版本是出土於湖北郭店楚簡本(約戰國中期)及湖南馬王堆帛書本(約秦末)。今日通行的版本,則以漢代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及河上公《老子章句》的流傳為最廣泛的。

    道教的派別眾多,但所有門派的弟子都是以《道德經》為修身養性之寶筏,而現時我國已將《道德經》定為大學生和中學生必讀的書本。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基督宗教之《聖經》以外,翻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文化名著,可見其影響力之鉅。現時嗇色園的入會文化課程,本人必親自教授《道德經》之義理,讓所有入門之弟子,認識自然、清靜、無為、素樸、柔善、不爭等之義理,進而瞭解大道之玄機。

    「道經」首章第一句已明言:「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是難以用語言和文字去瞭解永恆不變的「道」,只有親自體證與實踐,才是認識大道之途徑。那麼應如何實踐?第八章有曰:「上善曰水。」就是要學最「上善」的德行,猶如水一樣無私的滋潤萬物,卻不去爭求回報;而且水又停留在最卑下及眾人所厭惡的地方,這是一種謙遜、吃虧、苦己利人的修行,是最接近大道的。

   「德經」首章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之士不自恃自己是大德,是真的有德;下德的人自以為不離道德,實在仍未達到「德」。另外,修道不同於在學校讀書,求學是為了增長知識及開啟智慧;修道則是減損過多的貪欲和嗔恨,清淨身心的穢濁,故第四十八章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家「損」的哲學,與《周易》損卦的「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是相通的,君子能夠制止憤怒,堵塞貪欲,這就是「損」的哲理。

    本人最喜歡第六十七章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修身處事有三項要訣,就是「齊同慈愛」、「省儉素樸」和「謙讓處下」。能夠如實踐行,必可和諧眾緣,廣積善德,乃至對保護自然環境等都大有幫助。《道德經》最後一章是全經最重要的總結:「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家「無為」的哲學不是甚麼都不為,而是努力去做及奉獻,但不要鬥爭及害人,盡力做好便可問心無愧。

    嗇色園一直致力推廣《道德經》文化,二零零七年曾與「甲子書學會」合作舉辦「《道德經》書法作品展」,並將作品印製成《道德經書法作品集》及廣結善緣;而學會更為本園「道德經書法牆」貢獻墨寶。二零一四年我們又舉辦了「齊抄《道德經》共創新紀錄」,本園主辦學校的眾多師生齊集香港體育館及抄寫《道德經》章節,刷新了健力士世界紀錄的壯舉!將來我們也會繼續推廣《道德經》的文化及智慧,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道教哲理,共創和諧社會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