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務

宣道弘法 廣結善緣

監院隨筆

2021 年 6 月 30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七十七) ——道教與傳統武術文化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七十七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31期,6月30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與傳統武術文化〉,歡迎大家閱讀。

C931_ADC

   武,就是「止戈」之意,能夠化干戈為玉帛,以德服人,這才是真正的武術精神。我本身也習武,早年曾跟隨葉問師父學習詠春拳術,及跟隨董力行將軍學習華山派氣功;後又兼習太極拳、意拳等武術,主要以強身健體為目的。六七十年代我曾親睹不少武術比試,大多兩敗俱傷,實非傳統武術之精神。如從道教養生而言,我較喜歡道教武術文化,再配合丹道、靜養等功夫,動靜結合,身心亦會更健康。

    說起道教武術,東漢末的張道陵天師於巴蜀得到「煉形合氣之書」,又獲「三五斬邪雌雄劍」,鎮伏了當地巫教的「鬼道」及「鬼兵」。東晉葛洪祖師更曾擔任兵都尉,懂「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㦸」。而唐末著名之呂純陽祖師,仗劍遊俠於江湖,有「劍仙」之稱;今日流傳的著名劍術「純陽劍法」便傳為呂祖所創。南宋的白玉蟾祖師亦是好劍尚武,而且保養得宜,九十歲時自述:「九旬來地,尚且是童顏」。至於大家熟悉的金代王重陽祖師,史載他是武舉出身,體形魁梧,「膂力過人,通經史,善騎射」;他的一眾弟子亦熟諳道家內煉之術,如馬丹陽真人「隆冬祁寒,露體跣足」,丘長春真人「晝夜不寐者六年」,王玉陽真人「常臨危崖,翹足駐立,不移者數日」等,皆有奇行顯世。

    現時道教武術的派別有眾多,較為人熟悉的是武當派、青城派、峨眉派、華山派、龍門派等流派。不少內家拳又推崇道教仙真為始祖,如太極拳始祖張三丰真人,六合八法拳始祖陳搏老祖、龍門拳始祖丘長春真人等,所以內家拳與道教關係尤為密切。坊間的內家拳泛指重視體內氣機及靜定鬆柔的方法,外家拳則以肢體動作及攻擊為主;但現時武術界已很少這樣劃分,因為外家拳也有內在調煉的心法,內家拳也有剛勁及攻克之術,武術的哲學本來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其實,道教武術不只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修道」方式。譬如練習太極拳,便要了解太極的「柔」不是完全柔弱無力,而是要有鬆柔之勁,可柔可剛,甚至可蓄積能量發勁。如何蓄勁和煉氣,便要懂得丹田運氣、鼓盪等法。若從太極拳提升到修煉層次,便不能只集中肢體的動作規格,而靠專注力和動作方面的配合,做到「凝神入氣」及「形神合一」,將身心的素質提升。另外,「柔」也是心境的一種修煉,打太極拳不能操之過急,初習者必先靜心忍耐,如能配合打坐煉心,必能事半功倍,也是一種自我修行。由於「太極」的哲學是超越有形的混沌,太極拳的修煉層次最後是無定式、無定形,隨心所欲在條件反射下應對一切突變,就像李小龍先生所指:「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這正是源於《道德經》的「絕學無憂」、「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道教武術既可養生,也可自衛旁身,亦是一種哲學,但我們絕不可過份神化,以為可以隔空推人,或輕觸便擊倒對方。學武與學道一樣,需要真功真行,從基礎功開始苦練,沒有一步登天之絕技。道門弟子學武,一樣要煉養心性,培養武德,絕不可以武術胡亂傷人;若能配合性命雙修、丹道靜功、醫道療傷等道術,修行自有進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