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消息

2021 年 10 月 06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九十一) ——敦煌道教文化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九十一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45期,10月6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敦煌道教文化〉,歡迎大家閱讀。

C945_ADC

    敦煌,作為當今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寶地,因其獨特的地理因素,促使了我國歷代的儒家、佛教、道教及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學,在此匯合交流。提起敦煌,眾所周知的是敦煌「莫高窟」、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等地,它們早已榮登「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敦煌一地,亦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的重鎮,歷史悠久。由於敦煌石窟保留了眾多的古文獻和造像藝術等,國際學界現已形成「敦煌學」學科,專門研究敦煌石窟等學術及藝術文化。

    敦煌除了蘊藏大量佛教文化遺產,亦有不少道教文化寶藏。早於魏晉時期,道教已傳入河西地區(即黃河以西地域,為絲綢之路必經之道)。北魏統一河西一帶後,河西道教進入了鼎盛時期,敦煌石室便藏有一批該時期的道教遺書。據現時敦煌藏經洞石室所出土的道教典籍,共有五百餘件,包括《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太玄真一本際經》、《昇玄內教經》、古《靈寶經》等道教經典及科戒等。這些道經抄寫的年代,約在北朝後期至唐代中期之間約兩百餘年的時間。另外,在河西地區出土的五代十六國時期文物中,常可見到東王公、西王母及仙界眾神等神仙壁畫,反映當時道教信仰的盛行。

    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尤其精於敦煌學及道教等諸方面研究,他和敦煌學結緣是因為從事敦煌寫本西晉時代索紞《道德經》的校勘工作,往後更進一步從事敦煌殘卷《老子想爾注》的研究,可說是早期研究敦煌道教學的學者。最早嘗試對敦煌道教文獻做全面整理的則是日本學者大淵忍爾教授,並出版了《敦煌道經目錄》。隨後,我國學者姜伯勤教授、王卡教授、王承文教授及近年的劉屹教授等又專門從事敦煌道教經籍等研究。九十年代末,敦煌學者李德範先生編整了五百多件敦煌道教文獻,並出版了五冊《敦煌道藏》,彌補了明代《正統道藏》的缺佚,而且為研究敦煌道教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本人早年已去過多次敦煌考察,後來在偶然機會下認識饒宗頤教授、李焯芬教授、鄧偉雄教授及駱慧瑛博士等熱愛敦煌文化的學者,二零一八年更有幸邀請駱慧瑛博士帶領嗇色園一眾經生前往敦煌考察宗教藝術文化,並展開一連串的「千年一覺敦煌夢」文化活動,包括敦煌文化相片展覽等。同年底,我們更有幸邀請到敦煌學著名學者馬德教授蒞臨香港,於本園鳳鳴樓禮堂主講「從敦煌文獻看道教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及「敦煌古代工匠與敦煌文化遺產」兩場講座,座無虛席,反應熱烈。其後我們將各學者的敦煌研究論文結集,出版《光影千年——嗇色園敦煌尋蹤》,並贈送給香港各所大學及公共圖書館,方便大眾借閱。

    本人心願一直希望將敦煌的道教文化瑰寶得以為世人認知,以助益弘道。去年本園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希望進一步發掘敦煌中的更多道教文化,現時我們已蒐集了大量敦煌洞窟內的部份道教文物資料、塑像、題記、榜文等多樣圖片,不少更是首次公開,預計年底將出版《敦煌道教遺跡選萃》,屆時大眾便可從書本上認識更多敦煌道教的藝術文化及歷史足跡,瞭解到敦煌文化的宗教多樣性及佛道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