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08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4年11月8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生命教育》,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08nov24ming-pao-weekly.jpeg?sfvrsn=73581b41_8)
天‧人‧物‧我
——淺談生命教育——
當今世代,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人們將心靈寄託他物,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人們體會到生命無常;疫情結束後,又有不少人因無法適應生活轉變而引發情緒問題。如斯種種引發了我們對人生的反思。
「我是誰?」這是生命最初與最後的課題。教育學者提出「天人物我」的概念,在「與天、與人、與物、與己」的關係尋找「自我」。「天‧人‧物‧我」是一個整體方向,沒有單一定義,因此我將簡單界定如下,並試就「傳統理論」及「生活實踐」提出淺見,為生命教育奉獻微力。
天:靈性關懷 人:文化認同 物:物質滿足 我:自我關顧
天:靈性關懷
道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宇宙法則,也是萬物化生之源,故個體與宇宙本性相通,可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的境界。《養真集》更道出人與自然的連結:呼吸與天地相通,日月映照體內陰陽…。當人覺察到與「道」及萬物連結時,便心有所依。因此,我們需走進自然——行山、海泳、騎單車。即使時間有限,仍可開一扇窗仰望星辰;又或在乘坐渡輪時,迎風拂臉,用心呼吸,感受自然、感受萬物、感受「自我」。
人:文化認同
中華傳統歷經千載,通過代代家庭教育啟蒙了孩子的世界觀,以「擇善固執」為理想品格,以「上善若水」為處世境界,並建立出人倫道德,如《黃大仙寶經》的「孝、悌、忠、仁、義、廉、恥、禮、節、信」。然而,中華傳統在近代受到不同思潮衝擊,晚清甚至有「全面西化」的倡議。但否認自身文化如同否定人生世界觀,善惡、道德、信念等價值亦隨之崩潰。道經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事物本質上擁有相沖特性,而理想狀態卻非單一化,而是多元和諧共生。因此,面對不同文化之狂瀾,我們須紮根於傳統沃土中才不致倒下,同時能進一步欣賞其他優秀文化,尊重次文化,和諧共融。
物:物質滿足
物質主義放大了欲望,剝削了自然,物化了心靈。但「滅人欲」卻非人人能行,故道教提倡「少私寡欲」,將欲望控制在合理範圍,達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狀態。簡言之,就是「知足常樂」,並以這種「常樂」超越物欲所帶來的短暫愉悅。近年,「斷捨離」的理念普及,透過整理家居雜物去正視內心,區分「想要」與「必要」,並轉贈非必要物品。完成後,我們會發現生活必需品竟如此之少。而「斷捨離」的過程,實際上亦是在整理欲望、釋放心靈、專注當下。
我:自我關顧
通訊系統的發達導致「資訊超載」,無用資訊侵占了每分每秒。《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坐忘」法門可令人忘心、忘身、忘天下,《人間詞話》稱:「意境兩忘,物我一體」;佛教則有「行禪」、「靜觀」等修持,觀照自我。此外,我們也能通過藝術和運動釋放心靈,無需拘泥於技巧、規格,僅憑直覺與靈感,在美感與汗水中與己對話。
第三屆黃大仙信俗文化節——身‧心‧靈之道
為展示對生命教育的重視、關顧港人情緒健康,嗇色園以「身‧心‧靈之道」為「第三屆黃大仙信俗文化節」的主題,並於11月9日至17日舉辦一系列活動,期望在黃大仙信俗與傳統文化中,尋找心靈療癒之道。在此,本人誠邀各位參與,讓本園陪伴大家偷得浮生半日閒,專注於當下,關顧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