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月老殿3月17日起暫停開放以進行新月老殿建設工程
嗇色園黃大仙祠於2011年設立「月老及佳偶天成神像」,以祈求月老庇佑善信,天賜良緣,俾令衆緣美滿。多年來深受各方善信熱烈歡迎,包括本地及國內,以至海內外善信。隨著多年使用,殿內設備逐漸老化,應各方善信所求,本園決定於鳳鳴樓廣場的月老殿原址上重建新殿,期望未來給予善信更好的參神環境及體驗。工程將會由3月17日起展開,並預計於2025年10月中旬竣工。

在工程期間,月老殿將由3月17日(星期一)起暫停開放參拜,直至新建月老殿竣工。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敬請密切期待新月老殿落成及黃大仙祠的各項最新活動。

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監院隨筆

2024 年 11 月 22 日

監院淺談——神聖與信仰的交匯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圖為2024年11月22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神聖與信仰的交匯》,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20241122_宗教對話

神聖與信仰的交匯
——淺談宗教對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冷戰隨之而來,幻滅了政治理想主義以規範與條約維繫世界和平的夢想。90年代,政治學者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論」,指出冷戰後的戰爭將會是文明間的戰爭,不同宗教傳統的價值、道德和制度將會引發人類衝突與分歧,並以此劃分為不同文明陣營,戰爭不再單單是國家之間的事。在這個背景下,宗教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宗教對話本身存在先天性局限。各宗教傳統堅信其所掌握的真理是終極且唯一的,故在信仰核心的對話上,有機會出現「兼併」現象,即是將其他宗教傳統納入自身體系中,並將對方的信仰視為自身宗教的多元表現之一;另一方面,有學者提出「多元論」作為宗教對話基礎,認為世上只有一個「終極實在」(Ultimate Truth),但卻因人的自身文化背景限制而出現對「終極實在」的不同解讀,從而出現不同宗教傳統。當然,這套理論基礎必須建基於真的只有一個「終極實在」!

在這個情況下,宗教領袖與學者嘗試在宗教傳統中探尋基本共識。1993年,普世神學家孔漢思在「世界宗教議會」上發表了《全球倫理宣言》,強調宗教對話必須建立在開放與尊重的態度上,互相分享和學習宗教傳統的真理,並挖掘當中的美善精神,從而合作建構一套普世價值觀,實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原則,以此作為推動世界和平的力量。

另一方面,神學家保羅·尼特亦從「苦難」的角度出發,提出所有宗教傳統都關注著「人類苦難」,包括疾病、飢荒、生態、貧窮、戰爭等多種面向。他指出,各宗教應攜手承擔這份責任,以實踐人類幸福為目標,並在合作之中達到互相理解、尊重與欣賞。

宗教對話發展至今,學界與宗教界仍在對話之路上探索。而必須強調的是,我等宗教領袖一致認同對話的重要,並期望以自身宗教傳統的歷史、思想哲學和價值影響等,為當代社會與世界的和平、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70年代,香港的道教、佛教、孔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六大宗教共同成立了「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為本港的宗教交流與討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座談會每年均會設定社會議題,匯聚宗教領袖與學者共同研討。本園亦有幸多次借出場地供座談會舉行,促成美事。

今年(2024),座談會將於11月29日和30日在本園舉行,主題為「香港宗教多元融合與文明交流互鑒」,其中更有「長幼共融」等議題,盼望加深社會的凝聚力。在此,本人僅祝願今年的「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順利舉辦,宗教對話的步伐向前邁進,亦冀望能集結學界與各宗教傳統的力量,共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