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03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5年1月3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宗教與人工智能(AI)》,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03jan25ming-pao-weekly-(p-98).jpg?sfvrsn=b7471b41_8)
淺談宗教與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AI)」一詞,誕生於1956年,指的是能夠模擬人類思考的機器。這些機器擁有創造、聯想和推理能力,能透過自主學習和數據分析,代替人類更精確地完成工作。2022年,OpenAI推出ChatGPT,短短兩個月,用戶下載量已超過1億,人們紛紛探索AI在不同領域的可能性。
毫無疑問,AI的出現標誌著新時代的降臨,人與AI的關係勢必影響此後的宗教觀及宗教生活。現時,各宗教不約而同地選擇擁抱AI,開發其正面作用:早在2015年,北京龍泉寺便設計了名為「賢二」的小和尚機械人,讓其接待訪客,傳遞佛教智慧。及後,寺方更進一步開發「賢二」的線上聊天模式,同時設計出「靜坐、誦經、中英語言課堂」等配件,讓香客隨時隨地「開解煩惱,智慧心靈」;2023年,廣東南華禪寺發表了由AI翻譯的佛典——《六祖壇經AI英譯本》;至2024年,瑞士聖彼得教堂推出「機器中的神(Deus in Machina)」實驗,將經受神學訓練的「AI神父」引入懺悔室,回答訪客的信仰問題。許多人表示,「AI神父」帶來了一種獨特的靈性體驗。如斯種種,乃是以AI作為工具,達到宗教弘揚與傳播的目的,同時亦為「傳統宗教」套上「科技」衣裳,使之看起來更「潮」、更具吸引力。
道教的AI應用
我國道教迄今尚未深入探討AI在道學傳承和弘揚的潛在空間。在此,本人有以下淺見,僅為拋磚引玉,供諸君參考:
建立AI道學模型
與學界合作創建「AI道學模型」,訓練AI學習千年道教文化,同時完整錄入各派經典及不同版本的道藏,建立一個整全的「道教文化知識庫」。學習者將可隨時查詢道教資訊,並獲得AI的即時解難;更甚者,「AI道學模型」可進一步分析學習者的興趣及學習能力,為之設計專門的道學課程,並以AI為在線導師,提供即時解答和指導,增強學習的互動性。
AI與擴增實境(AR)的結合
道教作為「儀式宗教」,部份義理及靈性體驗均需通過儀式傳遞。然而,道教儀式內容艱澀難明,普通人難以體會。為此,本人昔曾透過舞台效果呈現儀式內涵,如:在「禮斗法會」中,以「廿八星宿燈陣」象徵星君臨壇;又借助噴煙機營造仙境氛圍 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這難題可透過AR技術更好地解決。參與者只需佩戴AR智能眼鏡,便能透過「混合實境技術」將現實與虛擬結合,一方面在現實中觀看道長行儀誦經,另一方面則在虛擬中得見仙境臨壇、星君加庇等顯現,讓參與者深入理解主科法師的觀想,提升儀式參與的體驗和感受。同時,AI可同步為參與者闡釋儀式意涵,並實現即時對話模式,解答個別問題,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法會意義。
AI帶來的挑戰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機遇的來臨往往伴隨著挑戰。目前已有不少專家提出AI將對人類文明構成威脅。在其每次數據分析及選取的回覆中,都默默干擾著人類的選擇。更甚者,當人類過份依賴AI,AI將掌管知識與真理的鎖匙,成為新時代神明。為此,各國政府開始為之立法。而人類亦應時刻保持清醒、保持思考、保持知識的增長。AI的降臨是不可逆轉的,我們可以視之為輔助工具,卻絕不應把「智慧」交付予機器。
推行AI教育 培養創科人材
要恰當運用AI,發揮其正面效果,必先對其有充分認識與了解。因此,AI教育的推行是事在必行。有見及此,嗇色園將於轄屬可銘學校建立「大灣區AI科教基地」。科教基地將於2025年1月11日正式開幕,此後將舉辦各類STEAM及AI課程,為元朗天水圍區,及至大灣區城市提供訓練平台,實施各項STEAM及AI課程,為學生創造更豐富的學習經歷,裝備未來進入快速變化的科技領域奠定堅實基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科技創新人才,為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