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月老殿3月17日起暫停開放以進行新月老殿建設工程
嗇色園黃大仙祠於2011年設立「月老及佳偶天成神像」,以祈求月老庇佑善信,天賜良緣,俾令衆緣美滿。多年來深受各方善信熱烈歡迎,包括本地及國內,以至海內外善信。隨著多年使用,殿內設備逐漸老化,應各方善信所求,本園決定於鳳鳴樓廣場的月老殿原址上重建新殿,期望未來給予善信更好的參神環境及體驗。工程將會由3月17日起展開,並預計於2025年10月中旬竣工。

在工程期間,月老殿將由3月17日(星期一)起暫停開放參拜,直至新建月老殿竣工。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敬請密切期待新月老殿落成及黃大仙祠的各項最新活動。

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監院隨筆

2024 年 9 月 13 日

監院淺談——淺談中國式現代化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4年9月13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中國式現代化》,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隨筆綵燈節

淺談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用五千年歲月煅造出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價值,建構出與西方截然不同的世界觀。然而,晚清時期,當列強以船堅炮利入侵中華大地、中西文化以最慘烈的方式相遇時,我國文人為求救國,紛紛提出不同現代化方式,如晚清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文化運動的「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但無論是保留舊學,還是全面西化,我們必先釐清一個問題——「我」是誰?

只有知道「根」在何處,才能知道「路」怎麼走。

根植中華文化的沃土 中國式現代

1970年代,被譽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同時以現實國情為基礎,改善弱點、強化優點。近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如今,我們走在現代化的路上已數十年頭,泱泱大國蛻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千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皆化為「北極星」,指引我們前行,建構出我國的文化獨特性與文化自信。而我國的儒道傳統更被西方稱為「東方神光」,期望以「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等法門,療癒資本主義陰影下枯竭的靈魂,使心靈不再依存物質。

嗇色園非遺薈萃綵燈節

「黃大仙信俗」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嗇色園肩負著弘揚重任,更希望藉大仙祠作為香港旅遊點的優勢,向世界宣揚我國優良傳統。為此,今年(2024)9月15日至10月6日特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由本園主辦,並邀得黃大仙民政事務處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合辦——「嗇色園非遺薈萃綵燈節」。期間,黃大仙師將出巡至廟外搭建的戲棚,與民同樂。而戲棚內亦會上演傳統神功戲,更邀得15個國內及8個本地非遺單位,演出八十多場非遺藝術;此外,本人素來主張「創新而不忘舊」,故今年9月21日將首次在維港上空呈獻「黃大仙寶誕.紫氣龍騰耀香江——無人機匯演」,乃全港首個動用2000架無人機的演出,在夜空中呈現黃大仙寶像,以嶄新方式推廣黃大仙信俗。活動之豐富,實無法以短短幾筆說明。

整個活動耗資大量人力物力。人力方面,必須讚譽本園四百多名道長,他們身為無薪義工,卻頻繁返園安排籌備工作。此外,更有無數本園中央義工及仙師契子女作為強大後盾;而物力方面,則來自本園宗教文化基金,在此感謝過去數十年支持本園宣法弘道的善長,他們那傳播大仙信仰、弘揚中華文化的心,才是最強的「物力」;同時,本園亦承諾所有宗教文化活動絕不取用善信捐獻予慈善的款項,確保捐款中的分毫均用於「興學」、「醫療」、「安老」及援助有需要人士的項目中。

《隨筆》刊登時,綵燈節也即將開幕了。在此,本人誠邀各位一同參與,看一看揚溢著中華文化氛圍的黃大仙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