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03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4年9月3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漫談「甲辰年萬世師表孔聖先師啟蒙開筆禮」》,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監院隨筆_開筆禮.jpg?sfvrsn=be5a1b41_8)
漫談「甲辰年萬世師表 孔聖先師啟蒙開筆禮」
中華文化重視教育與傳承,在周代至春秋年間便記錄有蒙學《史籀》,乃我國史上最早的習字課本,可惜至今已失傳。而有「尊師」意義的儀式更可遠追至西周時期的「釋菜禮」,其初期只在朝廷國子監舉行,以蔬菜獻祭予先聖先賢。後至北宋年間,因學堂紛紛建立孔廟,形成「廟學」,促成了「釋菜禮」的普及。
另一方面,先秦時期的儒家已開始強調教育理念與教化的重要性,如孔子先師提倡的「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而孟子則相信,通過教化,「人皆可為堯舜」;而後期的荀子又提出「天地君親師」的觀點,認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將「師」作為「治之本」,肯定了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性,同時奠定了「尊師重道」的傳統。
破蒙啟智 問道求學
「開筆禮」,又稱「開書」或「破蒙」,蘊涵著求學問道、安身立命的哲學思想。最初的儀式包括:「正衣冠」,喻示蒙童開始明白事理,履衣修身;「行拜師禮」,由老師帶領蒙童叩拜聖人,然後禮拜老師;「贈束」,由蒙童向老師贈送簡單禮物,表達尊師之情;「淨手」,蒙童清潔雙手,寓意淨心淨性,排除雜念,一心向學;最後是「親供」,記錄蒙童的入學資料,使正式成為學堂的一員。
時移世易,現代的「開筆禮」除了承傳古禮的核心價值外,亦會「因地制儀」。2018年,嗇色園黃大仙祠首辦「萬世師表孔聖先師啟蒙開筆禮」,結合儒家禮儀與道教科儀,禮拜孔聖先師,為數百名準備入讀小學的學子破蒙啟智。今年(甲辰年),本祠將於9月8日(日)舉辦第六屆「開筆禮」,共150名學子參與。儀式約22個程序,包括:
當中,本園特別邀請大學教授及本園轄屬學校的老師帶領學子「擊鼓明志」及書寫「人」字,寓意學子立定志向,學習為人處世的基本價值。完成科儀後,眾學子更會前往「麟閣」,禮拜孔聖先師。最後,則由本人親自以硃砂點痣於學子額中,以「痣」通「智」,寓意為學子開啟智慧,從此眼明心亮!
至今(2024年),本祠累計已辦有六屆開筆禮,參與學子近千人。期望能借「開筆禮」的禮儀教化力,令一眾學子開始學習「修身」,並以此為基礎,日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