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 23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4年8月23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淺談中華美學》,歡迎大家閱
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23aug24ming-pao-weekly-(p-98).jpg?sfvrsn=dd5a1b41_8)
淺談中華美學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琴棋書畫 詩詞歌賦」——中華藝術歷經千載淬煉,美學體系自成一格,其中意境之深遠、意蘊之恢宏絕非三言兩語能概括。直到西方藝術傳入我國,為進行跨文化交流,我國學者及藝術家開始有意識地建構「中華美學」的概念,並嘗試建立系統化理論,了解先賢的藝術創作。
物我無礙 意境的「不可說」
文化與環境對個人美感與價值觀建立有極深影響,故在研究「何謂美學」時,需從文化背景著手。而提到文化,則無可避免地談及對「人生意義」與「自然奧妙」有著解釋權的「宗教」!
我國有傳統三大宗教,或可稱為三套主流哲學思想——「儒、釋、道」,此三教雖各自奉祀不同神明,但其中更受傳統精英階層所尊崇的,卻是當中的宇宙法則,儒家稱之為「天道」、道家稱之為「道」、「自然」,而釋家則講究「緣起性空」、「諸行無常」。三個宗教均強調人可以通過修行回歸大道、明心見性。這種超脫的哲學思想,使藝術家在創作時突破了「客觀環境」,融入了自己的「妙悟」,達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意境。
「意境」,就是中華藝術的核心所在,亦即是我國傳統對「美」的理解。從書畫詩詞中,我們重視的並非複雜的構圖或瑰麗的詞藻,而是藝術家在筆觸間反映出來的哲學思想與精神價值。如斯種種,不可言明、不能描寫,只能領悟——佛曰「不可說也」!
對於傳統美學,北京大學葉朗教授曾以「沉鬱」、「飄逸」、「空靈」作為我國主流文化風格!當中,他以「沉鬱」形容儒家文化,以詩聖杜甫為代表人物;「飄逸」描寫道家文化,以詩仙李白為代表;而「空靈」則是禪宗文化,以詩佛王維為代表。我們可以輕易從其代表人物身上,直接理解到相關風格。
嗇色園 文藝苑
中華藝術以傳統文化為「根」與「魂」,經由臨摹、模仿等藝術訓練,學習者能了解我國文化內涵與精髓,同時又可神交古人,體會先賢的精神境界,陶冶性情、淨化心靈。
為此,嗇色園特意於2022年成立「嗇色園文藝苑」,定期舉辦「琴、棋、書、畫、茶、香」等傳統藝術課程,並按課程需要而設計適合的課室,提供舒適的文化學習空間。此外,本園亦會聘用優秀的課程導師,而學員只需繳付基本行政及教材成本費,以此降低文化學習的門檻,讓大眾得以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傳承中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