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20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4年9月20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黃大仙信仰的歷史演變》,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監院隨筆黃大仙信仰.jpg?sfvrsn=8b591b41_12)
創新而不忘本 淺談「黃大仙信仰的歷史演變」
黃大仙,晉朝人,原名黃初平,8歲牧羊於浙江金華赤松山,15歲巧遇仙翁,潛心修煉40年。兄長初起尋之不獲,後聽從道士指點,始與仙師相聚。兄問羊群下落,仙師帶他至山崗東面,叱喝石群,白石瞬間化為羊群。兄長從此動了修煉之心,最後雙雙得道。
黃大仙的神仙故事
今年9月25日乃黃大仙寶誕,故本人今期便談談黃大仙信仰歷史。關於大仙生平,最早記載為晉‧葛洪《神仙傳》:「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年忽然,不復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後見市中有道士善卜…即隨道士去,尋求果得相見…因問弟曰:『羊皆何在?』…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於是白石皆變為羊數萬頭。…」
《神仙傳》的黃大仙故事成為了日後相關典籍的範本,至宋‧倪守約《赤松山志》,新增了大仙的出生朝代(東晉)及誕辰(八月十三日);而元‧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則提出「皇初平,丹溪(一云蘭溪)人」,補充了大仙「出生於蘭溪」的重要資訊;雍正年間《浙江通志》將「皇」通「黃」,尊稱「黃初平神仙」,此後均以「黃」為大仙尊姓;至光緒年間,廣東《粵境酧恩》記大仙誕為「農曆八月廿三日」,而本園道脈來自廣東,因而亦沿襲此傳統。
香港黃大仙從何處來
至於信奉大仙的信仰群體,在晉至宋之間的大仙信仰非常興盛,在金華建立了「祖宮」——赤松宮;明清年間,大仙信仰發展減緩,但「祖宮」巍峨依舊,至日戰時期卻遭受戰火,及至1940年代因建造水庫而淹沒;而嗇色園黃大仙信仰的道脈源於廣東,當時番禺文人陳啟東於「扶乩」期間,巧獲大仙降乩,又認為乩文有濟世之德,故於1887年創「普濟壇」;1901年,弟子梁仁菴於南海設分壇「普慶」,又於1915年遵大仙指示來港,在1921年設「普宜」,即今日的嗇色園黃大仙祠。與此同時,廣東民眾對傳統信仰出現誤解,廣東黃大仙信仰漸漸沒落。
緊貼社會 創新而不忘本
香港黃大仙信仰迄今百載,我們始終緊遵大仙「普濟勸善」之訓示:民生艱苦時贈醫施藥(始於1924);為失學貧童辦學(始於1969年);因人口老化設安老服務(始於1979年)。2014年又獲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非遺,近年更推出環保政策,開設過渡性房屋,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等,貼合社會需要。
近年,本園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科技的結合。2018年開始古籍數碼化,保存歷史資料;2021年設「黃大仙信俗文化館」,利用多媒體互動裝置展示信俗資訊,提升公眾參觀體驗,連結年輕一輩。今年,本園將再創先河,於9月21日舉辦「黃大仙寶誕·紫氣龍騰耀香江——無人機匯演」,乃全港首次動用2000架無人機的演出,在夜空中呈現黃大仙莊嚴神聖的寶像,展示傳統與科技的完美結合,讓更多人感受大仙的威靈,亦寓意仙師福佑香江。
由晉代至今,由浙江到香江,大仙形象隨著年代、地區及信仰群體的轉變而出現記錄潤飾及「在地化」。而在仙師庇佑下,在港百年的大仙信仰最終發揚光大。未來,本園將繼續以「創新而不忘本」理念,緊貼時代與社會需要。
近年來,本園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科技的結合。2018 年開始古籍數位化,保存歷史資料:2021年 設「黃大仙信俗文化館」,利用多媒體互動裝置 展示信俗資訊,提升公眾參觀體驗,連結年輕 一輩。今年,本園將再創先河,於9月21日舉辦「黃大仙寶誕,紫氣 龍騰耀香江- 無人機匯演」,乃全港首次動用2000架無 人機的演出,在夜空中呈現黃大仙莊嚴神聖的寶像,展現傳統與科技的完美結合,讓更多人恩福大師大福福者。
由晉代至今,由浙江到香江・大仙形象隨著年代、地區及信仰群體的轉變而出現記錄潤飾及「本地化」。而在仙師庇佑下,在港百年的大仙信仰最終發揚光大。未來,本園將繼續以「創新而不忘本」理念,緊貼時代與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