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監院隨筆

2021 年 12 月 22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一百零二)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解說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一百零二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56期,12月22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解說〉,歡迎大家閱讀。

ADC956

     清靜,就是清掃內心的煩擾,止息貪欲,並歸於寂靜,是為道教主要的教義思想。道教全真道創派祖師王重陽甚至說:「只要心中清靜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可知「清靜」在道教修行上之重要。不過,不少人每天由睡醒開始,腦袋便沒有機會休息。現時我習慣在乘車時閉目靜養,但更多人會選擇用手機上網、看影片或打機,犧牲了難得的「閉目養神」時間。道教科儀在「入意上表」前會唸誦一段偈語,提醒入壇弟子清靜內心,通神上稟:「真心清靜道為宗,譬比中天水月同。靜掃浮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當我們真心向道,常保持清靜內心,就如朗照中天的月光那樣潔淨光明。若心中有妄念遮蓋,便要勤加清掃,讓心境如一輪明月朗照虛空。究竟如何使內心清靜?本人在此推薦大家誦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常清靜經》)。

    《常清靜經》只有三百九十一字,由太上老君演說。經文後附有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論述此經傳承及唸誦功德。現時道門各派都十分重視此經,列為每日課誦的必修功課。嗇色園的入道文化課程中,本人亦必親自向學員教授此經要旨,使大家明白道教之核心教義。此經包含了理論與修持部份,哲理上強調「道」生「萬物」,由「無」到「有」的宇宙本體論。修持上則主張先要心「靜」而後神「清」,功夫在於「澄心遣欲」,控制貪欲及不受外境所困。要「澄心遣欲」,便須由心內自我觀照與省察,看透萬物皆由道而生,因氣、形、質以成,當中由「氣」轉化及以不同「形」顯現,本質並無實相,也無生死可言。真正明悟此理者,自可破除一切執迷。

    清靜的功夫是內心不為外在環境所勞役,身體不受物欲所煩惱,故曰:「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常保持清靜內心應對複雜多端的世界,自然能守住真性,不讓貪、嗔、痴「三毒」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欲」影響。若能在生活上任何時候都守護自己清靜的內心,這才是真正的清靜,而不是唸經、打坐時才守住一刻的清靜。《常清靜經》指示的觀照功夫很深,由「無」而「無無」而「無無亦無」,以破除有無及一切法執為終極。經文的下半部份強調「上士無爭」、「上德不德」,真正的修行者為而不爭,實踐道德而不自以為有德,樸實淡泊的生活,去掉過多的妄心和貪求,最終是「得悟道者,常清靜矣」。與大道契合者,必是十二時辰中身心都能「常清、常靜」了。

    重陽祖師曾說:「諸公如要真修行,飢來吃飯,睡來合眼。」為甚麼肚餓找飯吃、眼倦便睡覺就是一種修行呢?試想,我們在吃飯時可以心無旁騖嗎?睡覺時可以高枕無憂嗎?一般人遇到困境,很容易會食不知味、坐立不安、睡不安寢,而修行便是要克服這種內心的不安。如果我們能夠時刻保持清靜之心,不為外境所牽動,其實就是在生活中修行,而《常清靜經》便是一本絕佳的教材。關於如何修行保持清靜,本人在早前的文章已多次介紹了誦經、禮懺、靜坐、抄經、氣功等不同法門,而每天誦讀《常清靜經》,也是一種靜心的簡易方法,建議大家不妨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