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監院隨筆

2021 年 10 月 13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九十二) ——道教之生死與承負觀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九十二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46期,10月13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之生死與承負觀〉,歡迎大家閱讀。

C946_ADC

     生與死,乃天道循環不息之規律;道教認為「生」乃氣聚而成,而「死」則是氣散而已。有關道教之「生」、「死」等課題,過去大眾傳媒已有無數之對談及分享。本人並不害怕死亡,這是自然之理,我們無法逃避。道教是一個「貴生」、「樂生」的宗教,勸導我們樂觀、積極、熱愛生命;我常引這道理來鼓勵大家,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最近,我有徒弟、同門經生道侶羽化,返璞歸真,他們都是虔誠信奉黃大仙師,致力實踐「普濟勸善」精神,而且十分投入弘道事業,我深信仙師必定帶領他們飛昇仙界,再結道緣,這也是一種解脫,無需過於哀傷。

    我很喜歡《莊子》的一句說話:「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若把死亡看成是人生最終的休息,人才會坦然面對自己的離去。死亡不是一個終結,《莊子》亦提到:「翛然而往,翛然而來」,我們應該無牽掛的飄然而來,飄然而去,灑脫的面對生來死往。當人最終安靜躺於天地之間,而我們卻哭哭啼啼,這是我們沒有參透天命。有生必有死,既然我們歡欣迎接生命,也應以坦然的態度面對死亡。在此我想分享一個故事,或許可啟發大家參悟生死:

    有一位性情灑脫的先生,他退休後特意選在近郊建了一所別墅。這個地方雖然是在小山上,但距離城市不遠,卻也清靜。不過,別墅的前方正對著墓山,密密麻麻排滿了許多墳墓。有個初相識的朋友到他的別墅拜訪,說:「你每天看的都是這些東西,心情又怎會快樂呢?」這位退休的先生聽了後,笑著回答:「不,剛好相反。每天看到這些東西,令人不敢不快樂!它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所有呀!」

    談到死亡,常會讓人感到不吉利,但若看得透澈,就會如同這位退休的先生一樣,面對死亡並不害怕。所謂生死有命,死亡隨時降臨在身上,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活著的每一刻,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和做好每一件事。若想祈求福壽康寧,除了誦經、拜懺,亦須積極行善,努力改變命運;道教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說法,除了要行善積德外,亦要兼備內煉及外修的修行,方能圓滿人生。

    或問:為何不同人有不同的壽夭及福祿?這可參考道教「承負祖先之過,生而有罪」的「承負觀」,每一個人生下來已承受先祖輩的福蔭或罪業,我們亦會將自己今生種下的業力讓下一代承擔。因此,為了自己及下一代,現在有需要實踐「積善之家,必有餘蔭」的宗旨;唯有實踐「普濟勸善」,這才是真正留給後人最好的福報。《道德經》曰:「死而不亡者壽。」真正的「不死」並非肉體,而是善德的精神可以永存人間。

    我常跟徒弟說,人生匆匆數十載,千萬不要浪費光陰,及早行善積福,上天一定會明鑒。雖然我們的身體終會有衰老的一天,現在更應愛惜自己的身體,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力量服務社會。道教有千門萬類的養生方法,就是要維護和尊重生命的尊嚴。人活著需要精神快樂、身體健康,這才是養生之旨。最後,願大家積極追求健康的生活,有一個美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