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監院隨筆

2021 年 8 月 25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八十五) ——道教與抄經文化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八十五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39期,8月25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與抄經文化〉,歡迎大家閱讀。

C939_ADC V2

   抄經,即是抄寫經文,古時又稱「寫經」。我國著名「寫經」文獻之一是「敦煌寫經」,其中有不少是隋唐時代敦煌道士抄寫的經書,包括當時流通的《道德經》、《靈寶經》、《上清經》、《太玄真一本際經》等,有些抄本注明是為皇帝祈福而抄寫的。這些抄本,一部份是由官府和道觀組織抄寫,一部份是男女信士所寫,可知抄經歷史十分悠久。

    古時要受持道經是不容易的,一般信眾要向道觀借閱經書及抄寫。到了唐代,抄經成為一種文化風氣,更追求一種藝術價值之外的神韻及境界,很多手抄本被鐫刻成石,成為後世「寫經本」的法帖。自宋代發明活字印刷後,道經的流通大大提高,抄經的目的和意義轉為注重清淨身心、怡情調性、收攝心神的修養法門;而傳閱及抄寫道經在信仰來說,亦是一種功德,也是一種福報,常得吉神擁護,邪魔遠離。

    古人抄經,需要選擇靜室進行,並先沐手焚香。坐姿或為盤腿而坐,或端身而坐,並必須挺直腰背;進而收攝心神、摒除雜念、靜思經義,一心一意一字寫上,不但要字體工整,更要避免抄寫錯誤。一般寫法是直行書寫,而且從右到左,不用加標點。抄經表面是將經文抄寫在紙上,內裡意義是將經文智慧注入我們心田內。只要我們心神專一,虔誠恭敬的抄寫經文,放下一切妄念,如同仙聖加持,便能深入經義,體會大道之理。當中虔誠的威儀絕不可少,習之日久,自然達到神凝氣聚,心與經文合一,神與經義相通。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孟至嶺道長便曾在嗇色園出版《當代道教書畫展特刊》的一篇文章〈我對抄經的一點認識〉提到:「抄經過程中的清靜效果,雖然不能像參玄打坐入靜情況下那樣達到玄妙清虛之境地,但也經常能在虔誠篤敬、自然專一的情況下體會心清神暢、物境空明的超然情懷。」這也是一種抄經的殊勝體會,也是道門的一種修行。

     本園早年已籌辦「經典誦讀聚會」,安排經生聚在一起抄經。抄經前需要誦讀神明寶誥,隨後在圓磬聲音伴隨下,進行「禁語」及「靜坐」,洗滌身心。然後,參與經生需自行靜心由頭到尾閱讀一遍經文,細味經文道理,之後大家便分享個人體會。分享後,再而誦讀經文、再「禁語」及「靜坐」,最後安靜抄寫經文一遍。過往我們有選錄《道德經》章節、《常清靜經》、《玉皇心印經》等道經抄寫,活動期間嚴禁使用手提電話及不可擅離座位,務必專心讀經及抄經,這樣才可真正澄心除煩。

     二零一四年,嗇色園主辦學校的師生曾齊集香港體育館,參與本園舉辦的「齊抄《道德經》共創新紀錄」活動,並完成刷新健力士世界紀錄的壯舉!活動目的不只是為了弘揚道教文化,更希望學生藉著抄經學習中國傳統的道德修身之道。現在網絡及印刷的便利,大眾很容易便接觸道經,因而沒有如古人般珍惜愛重,我們重提「抄經文化」,希望大家在抄經的過程中培養莊嚴自重、清靜智慧,去對待生活上、工作上的人和事物。因此,抄經不只是練習書法,更是一種體道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