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監院隨筆

2021 年 7 月 21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八十) ——水於道教之意涵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八十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34期,7月21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水於道教之意涵〉,歡迎大家閱讀。

C934_ADC V3

    水,代表著一種崇高的道德和神秘的生命力,道家將水之德性比喻為修身之本,本人尤其喜歡《道德經》第八章提到的「上善若水」,最高的德行猶如水的特性,無私的滋養萬物,不求回報;而且謙卑柔善,向下流動而不嫌棄低下,默默付出,安靜淡然,道家認為這是最完善的人格和修養。「水善利萬物」的特性與嗇色園「普濟勸善」的宗旨亦可互相輝映,鼓勵我們積極推動善業,利益大眾,同樣符合道教「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大愛精神。

    另一方面,近代出土的道家古著《太一生水》篇提到,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便是從「水」開始,從而化生成天地、陰陽、四時,古人早已認為「水」是形成萬物的重要關鍵,這也符合現代科學理念。此外,水是物質世界的主要元素,也代表了一種潔淨能源,善用水可以潔淨環境;嗇色園近年亦十分著重這方面的環保措施,包括設置「屋脊雨水收集系統」,收集雨水灌溉植物;又建成「生態池」,使用循環及過濾的淨水,使生物更多樣性,滋養萬物,目的都是支持環保,走近自然。

    水也代表了一種柔弱的美,而它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所以《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又云:「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是一種「以柔克剛」的道理,即使最柔弱的水,只要一滴二滴不斷摘下去,滴了千萬年,最硬的鋼鐵也會被水滴穿,也比喻為毅力與恆心的錘鍊。當中水所隱含的「無形勝有形」、「柔能勝剛」、「借力打力」等哲理,為後世太極拳所吸收,將太極拳提升到「水」的層次。

    水在道教文化更有深刻意義,在灑淨科儀時,加持了的水可以淨化塵凡之污穢,使壇場轉化成神聖空間,虔請仙真降壇。故《敕水文》有云:「誠將一滴之功,肅清十方三界……是謂乾坤之正氣,能除天地之妖邪!」高功法師唸誦《敕水文》後,再以楊柳枝灑水,及配合《淨天地神咒》,一方面可蕩除厭穢,一方面亦可祈求禍去福來。現時所有道教科儀的程序都有灑淨儀式,若不以水蕩壇去穢,便不能進行請聖及進行科儀。

    在道教科儀「五供養」中,水亦是其中的重要供品,經文指出:「汪洋醍醐一點點,一滴滴能潤焦枯。」意思是,水盂內收藏了汪洋大海中的一點點水,猶如醍醐酒般甘美,並能滋潤焦枯的萬物,是供奉神明的至清、至淨供品。在道教而言,供品不一定要華美,簡單如清水亦是上佳供品,最重要是誠敬之心,故《北斗經》有云:「能酌水獻花,冥心望北斗,稽首禮拜……皆得延生注福。」能夠向神明獻清水、鮮花,以清靜心虔誠禮拜,這樣已經可以感通神明,有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千萬不要存有分別心,認為水是微不足道的。

    道教重視水的文化也可見於早期對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官信仰」,道教神仙譜系便包括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四海龍王、天后元君等掌管水界的神明,反映傳統中國人敬畏天、地、水三界,及崇尚自然的精神。道教的信仰文化便是從「觀天之道」而來,如果我們對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感悟,如孔子「觀於東流之水」般反思人生,這樣我們便真正走近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