啬色园

普济劝善 崇善惠民

监院随笔

2021 年 4 月 21 日

园系香江.监院随笔 (六十七) ——道教鼓乐文化

    为进一步提高本园黄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气息,并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本园文化委员於2020年1月15日开始,在《东周刊》开设栏目《园繋香江》系列,首阶段订为《园繋香江 · 监院随笔》,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分享有关道教文化文章。

    第六十七辑已刊载於《东周刊》第921期,4月21日出版,相关之文章主题为〈道教鼓乐文化〉,欢迎大家阅读。

C921_ADC V2
   

      一鼓作气,相信很多读者都听过这个成语,意思是:当敲响起第一声鼓时,这时候士气是最旺盛的;如果能鼓起干劲,便可一口气把任务完成。因此,鼓在我国文化一直有振奋士气、团结军心的意思。古时鼓多用於宗教仪式、舞乐、军阵之中,春秋时代亦已开始将鼓悬於城楼上,以作「警报」及通传紧急讯息等用途。由於鼓声洪亮浑厚,故能通传於四边及远方。从宗教文化来说,鼓更是「法器之王」,可以有通神、辟邪、止静、施令、警醒等作用。

      道教常用的鼓有三种:殿鼓、大鼓和手鼓。道教宫观的主殿多设置铜钟、殿鼓 (左钟右鼓),而且每天有「暮鼓晨钟」的习惯。清晨敲钟「开静」,晚上击鼓「止静」(另有说法是清晨先敲钟後击鼓,晚上先击鼓後敲钟),提醒大众新一天开始,精进用功;晚上则准备养息,潜藏精神。在道教科仪中,每当高功上禀表文後,便要「化表」,这时亦需要钟鼓齐鸣,以示表文已直上天庭。

       大鼓,最常用於道教大型法会及科仪中,除可增加音乐效果外,亦可营造浓厚的宗教氛围。尤其是进行道教「三步罡」,每当高功步罡及传递香枝时,便需配上密集的鼓声,以突显庄严凝重的气氛。更重要是,科仪中的鼓声一方面对於道门弟子和信众而言,能够振聋发聩,警醒俗人的尘念;另方面鼓声更能通天入地,把正在进行的科仪法事通达仙界神明。

      手鼓,即是手中拿着可以敲击的「扁鼓」,轻巧方便,多用於在殿外出坛「转天尊」(经师及信众围绕法坛转圈,一面慢行一面念诵神明圣号),或醮会时带领经师朝神时使   用,而鼓声有引领及整肃身心之效,所以鼓在道教法事中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记得多年前本人於园内的开放日期间,看到本园属校的一队小学生鼓队演出,整齐有序,而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使人感到轻快愉悦,又可增加团体精神,效果非常良好!於是,本人责成及指令一位董事罗伟成筹组「啬色园鼓队」,希望可於本园一百周年纪庆活动及日後科仪或喜庆活动等场合,可以大派用场,以鼓助庆。经过筹组後,现时鼓队已有接近六十位成员,主要来自本园会员及家属、职员、义工等,我园亦很荣幸邀得资深音乐导师刘景禄先生为鼓队作专业指导及编曲等。鼓队经过密集训练,已於上年十月十九日「啬色园一百周年纪庆倒数启动礼」上首次表演,大获好评。随後,鼓队於一连串的百周年纪庆活动及宗教仪式中演出,为现场增添了庄严的宗教气氛;而在场欣赏的嘉宾及游客均反应热烈,未来我们将会继续深化鼓队的培训及发展,希望可以为大家献上更多精彩鼓乐。

      大家千万不要看轻撃鼓的动作,其实这是一项全身肢体的运动。撃鼓时需要肩、肘、腕等关节协调,达到扩开胸椎、活动髋关节及膝关节等运动效果;也可藉以学习如何放松全身关节,所以是很适合向大众推广。此外,击鼓亦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使个人自信心加强,并要有彼此默契的精神。再者,鼓乐是我国文化及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份,如能透过鼓乐文化而使大众更认识传统宗教音乐,这必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