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24 日
为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文化事务委员会於2024年6月开始,於《明报周刊》开设专栏《监院浅谈》系列,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识、黄大仙信俗以及啬色园的最新资讯。
下文为2025年1月24日出版,文章主题为《监院浅谈——浅谈黄大仙祠 除夕参神祈福》,欢迎大家阅读。
详细文章下载连结:
点击下载文章
/監院淺淡/24jan25ming-pao-weekly.jpg?sfvrsn=31d61c41_16)
中国传统节庆——春节
浅谈 黄大仙祠 除夕参神祈福
春节,又称「新年」,最早也叫「度岁」、「分岁」,是华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蠢也」,即「幽蛰蠢动,万物乐生」,寓意春回大地,带来生机与万物复苏;而「节」则是节气,代表季节变化、物候现象的规律。「春节」,即一年之始,意味着一元复始,气象更新。
俗语常言:「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地广人多,各处乡村的风俗与生活习惯都不相同。然而在「春节」这一节日上,却不约而同地达成了「普天同庆」的共识!究其原因,春节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观,如祭祀仙圣、祭祖、除旧迎新、团年拜年等习俗,还包含着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美好盼望。
如今,「春节」的影响力已扩展至全球,许多国家都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期,并根据自身文化演变出独特的春节活动。2023年,联合国将春节(农历新年)定为「联合国假日」;至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全球更多人认识并珍视这个富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节日。
黄大仙祠‧新春头炷香
说到「春节」,相信港人都会立即想起大仙祠「新春头炷香」。每年除夕正点十二,本园道长都会齐集大殿,举办「新春祈福奉香科仪」,向大仙奉上第一炉清香,祈愿仙师在新一年福庇中华、护佑香江、阖家平安;与此同时,殿外挤满了各大媒体的摄影师,长镜、短镜、闪光灯,纷纷围着几个大香炉,捕捉善信争上头炷香的热闹场面。我经常笑言:「来大仙祠上头香,千万不要穿新衣,否则被香灰烧成一个个洞,真是既时尚又神圣!」
「头炷香」,是香港人的新春习俗,亦是黄大仙信仰的重要元素。其历史悠久,先谈「奉香科仪」:仙祠草创初期,本园道长的招募制度并不公开,主要依赖已入道道长的推举,导致道侣间多为亲戚、好友,关系紧密。因此,每逢除夕夜,他们都会相约返园吃团圆饭,团圆过後便会齐聚大殿,向大师奉香。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并在本人担任监院後,将「奉香」的习俗正式编定为道教科仪——「新春祈福奉香科仪」,带领本坛弟子向大仙奉香献供、叩拜上禀,祈求大仙恩泽。
至於民众的「头炷香」习俗,则可追溯至20年代。当时,受《华人庙宇条例》所限,黄大仙祠关闭园门,善信只能在门外敬备香烛供品,屈膝於地上,朝大殿方向礼拜大仙。後来几经争取,港英政府最终特准大仙祠在新春期间开放。因此,许多善信翘首以待,待得新年入祠参拜,亲近仙师。然而,早期大仙祠经济条件有限,人手不足,无法有效疏导参神信众,故为免发生意外而常有紧急关闭园门的情况。
至1956年,黄大仙祠正式开放,但新春参神的习俗经已形成。至60年代,为方便善信参拜,大仙祠在除夕夜延长开放至凌晨一时;到了1973年,大殿及第一参神平台重修完成,本园首次於农历年三十晚通宵开放。
疫情无阻参神诚心
2021及2022年,全球疫情肆虐。本园自正式开放以来,首次在除夕夜关闭园门。为弥补善信无法亲身参神的遗憾,本人特意编修「五行七星护香江祈福科仪」,并於子时(午夜12时正)带领本坛弟子进行仪式,为全港市民祈福,消灾解厄。是次科仪更特别透过本园Facebook专页及YouTube频道,全程直播。善信只当朝狮子山方向,默念黄大仙圣号,如身在大仙宝座前,遥距参与仪式。
疫情过後,2023年除夕夜重新开放。按本园纪录,当年正月初一的入园人次突破10万;而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入园总人次更达80万!
首个「非遗」版春节
2024年12月,「春节」成功申报为「人类非遗」,我们将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许多人感叹:现代的年味愈来愈淡,似乎只剩下吃饭、派利是、看春晚。然而,「年味的浓度」实际上取决於个人的选择,当我们继续遵循传统习俗:洗邋遢、贴挥春、团年、拜年、迎财神......年味便也回来了,而春节的传统价值亦得以传承!——这正是「非遗」的弘扬与保育意义。
如果大家觉得今年的「年味」不够浓,本人诚邀各位除夕、新年期间来黄大仙祠,体验一下热闹且充满活力的新年,共沐神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