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

普濟勸善 崇善惠民

機構及黃大仙祠

2014 年 7 月 11 日

嗇色園監院主講「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講座」──《道教承負與生死戀》

2014年6月22日(星期日),本園監院李耀輝道長應蓬瀛仙館之邀,到該館喜雨樓講道堂進行了演講。蓬瀛仙館是本港四大宮觀之一,這次舉辦的「道教文化講座」是其創館85周年的其中一個慶祝活動。李監院演講的題目是「道教承負與生死戀」,現場座無虛席,反應熱烈。

在蓬瀛仙館周自達館長致歡迎辭後,李監院隨即開展精彩演講。他開宗名義說,此回主要想和大家談談「生死」問題。他認為,不同宗教對「死生、命運」皆有其不同詮釋。可是,普遍的老百姓面對「死亡」,還是會有無明的恐懼,甚至民間對於「死亡」更有着千門百類的說法與忌諱。基於這些情況,李監院提供給聽眾的第一個信息是──不要怕「死」。他即時作出闡釋:道教是一個「貴己」、「重生」的宗教,是一個叫人要「樂觀」、「積極」、叫人們要「熱愛自己生命」的宗教。因此,太上道祖對於「生」的問題而提出:「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李監院進一步指出,只有「累積德行」,才能「恒久存活」的道教至理……

接着,李監院舉出很多例子,如有些人喜好探求「天機」,以為知道自己「好命」,但不行善積德,結果「不得好死」。有不少人則是因對抗命運、積極向上而改變了命運,所謂「我命在我,不屬天地」(《西昇經》),最後可得長壽。他續說,我教主張在面對「生死」時,應抱「順乎自然」的心態,如莊子所說「生死一齊」,生死並無分別,從人「生」是氣聚,「死」而為氣散,是一條自然的規律。李監院指出,道教有所謂「承負祖先之過,生而有罪」的說法。他強調,縱使先祖為您積下陰德,您也要積德行善,留蔭給下代子孫。他非常認同《周易》的「積善之家,必有餘蔭。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傳下來的觀念……

李監院又帶到所謂「物無不死,人安能仙」(王充說),若想達到道教的最高要求「長生不死」及長壽,除了要行善積德外,仍要兼備內煉靜養或煉丹服餌等方法,缺一不可。最後,李監院激勵和勸慰大家,縱使我們皆知道「死去原知萬事空」(陸游句),人人都逃不過死亡,但在這「逆旅」之中,希望大家能夠仿傚呂祖仙師和黃大仙師的功行,普濟勸善,不斷行善積德,積極人生,將「不死」的精神和善行永存人間……

此次文化講座涉及內容異常豐富,在蓬瀛仙館李宏之永遠館長、周志達館長和葉滿堂理事的致送紀念品及大合照後,聽眾、嘉賓皆滿足和感恩的徐徐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