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務

宣道弘法 廣結善緣

機構及黃大仙祠

2019 年 3 月 27 日

禮失求諸野—— 華人「天地君親師」信仰在南洋
    我國有不少傳統禮儀文化、神明信仰已在本土散失,卻可在民間或偏遠地方找到足跡。本園文化委員會很榮幸可以邀請「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游子安教授,於本年3月24日蒞臨本園主講「禮失求諸野—— 華人『天地君親師』信仰在南洋」,與大眾分享南洋的華人信仰點滴。

    講座開始前,本園監院介紹了游子安教授為本園編寫過《香江顯迹》、《爐峰弘善》等書籍,而且協助本園成功將「黃大仙信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居功至偉;並肯定了游教授在道教及民俗信仰研究的學術地位。隨後講座開始,游教授先細述「天地君親師」信仰的源流,及解釋「禮失求諸野」之命題;而現時南洋各地都保留了成人加冠禮及對「天地君親師」的崇祀。

    談到南洋的「天地君親師」信仰,游教授先後帶領大家「遊歷」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華人會館,細看館內供奉同鄉共同信奉的神明及祭祀活動。「會館」初為同籍鄉里聚集場所,及後增加了基本功能:包括祀神、合樂、義舉、公約等。此外,南洋各地有不少廟、觀供奉華人信奉神明,更有不少尊奉孔聖、關聖的壇堂,象徵了重視「禮義」的中華文化。另外,各地亦有很多華人祠堂祭祀祖宗,以示不忘根本;又有齋堂及壇堂,仍保留奉祀現時罕聞的神明,如箸筒姑娘等。最後,游教授引用了明鄉人、萬善緣、南洋儒教、道教神明信仰在南洋的傳播、《關帝明聖經》等善書保存的例子,以證南洋保留了大量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一直珍惜我國的傳統習俗和德訓。尤其對「天地君親師」的崇拜,乃華人培養感恩心的美德;對孔聖及我國神明的尊崇,乃重視仁孝、信義等華人傳統核心價值,這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本園馬澤華主席(左)及李耀輝監院(右)將紀念品金豬贈與游子安教授(中)。


本園監院致歡迎辭。


全場觀眾大合照。


游教授簡述了南洋各地的華人信仰習俗,資料詳盡,內容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