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務

宣道弘法 廣結善緣

宗教

2016 年 3 月 31 日

道教關心世道人生的一面──以示道教在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二零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本園李耀輝(義覺)監院應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鄧立光主任的邀約,在該中心主辦的「馮燊均國學講座」中主講【道教關心世道人生的一面——以示道教在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講座於下午二時半在中大利黃瑤碧樓演講廳進行,除了部份中大教職員出席外,本園眾多董事、會員經生等亦有參與並進行交流、分享。

李監院首先表示「這是一個大因緣」,感謝鄧立光教授安排如此盛會,使大家聚首一堂,談玄論道。講座開始,李監院以明確、肯定的口吻說:「道教由一開始便是關心世道人生的宗教。」他引用《周易》之「一陰一陽之謂道」,說出「道」是包含有「自然」、「萬事」、「萬物」的,所以道教要我們「順應天道,關心世道,理解人道,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福祉」。接著,李監院以己身的經歷,告訴大家他步入道家、道教文化之門的經過。最初,他首先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洗禮,受儒家「禮教」影響頗深。後來,在從事警察公安等事務中,開始接觸宗教——先佛而後道,直至退休後仍專著於道教科儀文化之研究。繼之,李監院又說: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它源於我國古代原始宗教和民間巫術,融入了傳統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揉合了黃老、儒家、陰陽五行等思想,從而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神學體系,與儒、釋並稱,為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講座中段,李監院提出:道教是一個「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尤其是道教與佛教、儒教對於「人生」方面的見解皆不大相同;儒家高舉人生的一切皆取決於「天命」,人要在社會上修身,立功創業,最終聽天由命而完結一生的。至於釋家則認為人生而於世間為「苦海」,認為人生追求的為涅槃、正覺的極樂世界。至於道教對「人生」的看法是認為人生要與「天命」和「自然」的抗衡,以期打破生死的定律,去追求長生,以達至「形神俱妙而成仙」的積極人生觀。李監院還特地引用多本道教經典來加以說明此點,如《西昇經》之「我命屬我,不屬天地」,又如《太平經》「重人貴生」或《度人經》之「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等教義,皆是教導我們人生要獲得最美满、最和諧、最幸福的生命,要「性命雙修」,除了己身之修煉外,個人於社會,行善積德,廣結善緣,也是重要的。期間,講者還大談他的人生經驗,認為道教的「靜坐養心」的法門,對現代人會帶來無限的「清靜」,減輕都市緊張情緒與壓力,尤其我們的學生,需要一顆「清靜的心靈」,才能為社區營造出和諧的局面。所以李監院強調的是道教這種「愛生命」、「愛自然」的思想,可以為我們沉重的生活壓力,帶來啟迪的作用。

最後,李監院還以說文解字的方法,來講解《道德經》內的「三寶」教義: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讓)。他認為「慈」字是由「茲」「心」所構成,認為老子要我們注重「個人心靈的茲養」,就像慈母的心去對待萬物,進而使人人有「慈心」;至於「儉」,是從人,以「儉」聲,是「約」的意思;認為老子提倡「嗇神」,是要我們不要過度消耗身體的「精氣神」,這是養生,也是養心的法門,切記不浪費,要珍惜一切的事物,自我約束,即所謂「君子以德避難」(《周易》說)。至於「讓」,講者認為此字有使人「退讓」、不爭拗之意……


出席是次講座的眾嘉賓合照


鄧立光教授(圖右)送贈紀念品予本園監院(圖左)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