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0 日
为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文化事务委员会於2024年6月开始,於《明报周刊》开设专栏《监院浅谈》系列,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识、黄大仙信俗以及啬色园的最新资讯。
下文为2025年6月20日出版,文章主题为《啬色园西医福泽社群45周年纪庆 浅谈香港西医服务发展 》,欢迎大家阅读。
详细文章下载连结:
点击下载文章
啬色园於1921年创立之初,黄大仙师已乩示机构当以「普济劝善」为发展方向。为此,本园先道长於1924年开始赠医施药,但初期只集中於药签仙方及中医服务。至1981年,啬色园医药局(普济楼)开幕,正式提供西医服务,标志着本园的医疗服务迈向多元化。
西医普及的开端
实际上,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传统中医仍然是香港华人医疗的主流。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後,西方医学及卫生观念随之引入,但由於文化与生活习惯的差异,西医在华人社群中的接受程度相对有限。至1887年,港英政府按西方医学概念,提出《公共卫生条例》,试图改善香港基层华人的生活环境,加强公共卫生,以保障驻港外籍人士的健康。然而,条例规定所有改善成本需由业主自费承担,这导致华人精英何启强烈反对,认为新例将推高房租,导致基层华人生活更为拮据。由於港英政府当时对殖民属地的民族生活风俗予以尊重,奉行不干预政策,条例最终并无全面执行。
至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疫情更迅速蔓延,不仅威胁到华人生命,更影响到殖民地经济与驻港外籍人士。港英政府随即宣布香港为疫埠,同时实施一系列强硬的防疫措施。鼠疫的严重影响,迫使港英政府重新审视公共医疗体系和卫生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推动西医普及。
西医进入香港华人医疗体系
港英政府在鼠疫後积极推动西医发展,包括在1896年委派华人西医锺本初担任东华医院「掌院」,使东华医院由单纯的中医诊症机构,逐步转型为中西医兼备的医院。而「东华医院」的改变,正式标志着西医进入香港华人医疗体系;1905年开始,港英政府又逐步禁止中医治疗部份传染病;1911年,更将西医培训纳入大学体系,将何启等人创办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一步提升西医培训的系统化及专业化水平;同年,广华医院成立,港英政府对其西医服务提供补助,免却门诊费及药费。按广华医院纪录,1914年广华医院的西医赠诊人次仅为3401人,但1915年已激增至14994人次,且连续8年多於中医赠诊人次。直到1922年,广华医院获善长资助中药施赠服务,中医赠诊人次才在1923年反超西医。然而,由於中医在公营医疗体系中受到种种限制,如不被允许签发死亡证,且无法为病人提供住院服务等,故中医的地位逐步下降。
另一方面,西医治疗因其高效性和死亡率低的优势,渐渐得到大众认可,特别是在接生方面,效果远胜中医。随着战後民间社会思想逐渐开放,加上港英政府对华人社群的管治态度转变,华人慢慢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根据广华医院纪录,西医赠诊人次於1946年超越中医,并从1951年开始出现大幅度抛离的现象,逐步确立西医在香港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啬色园西医福泽社群45年
1965年,本园时任总理方荫庭道长首次在黄大仙师宝诞晚宴期间,提出本园开办西医服务的计划,惟最终到1980年代才能付诸实行。虽本园纪录中并未记载原因,但根据当时香港西医服务大环境,1960至70年代正值香港「医生荒」。当时,虽有不少中南亚华侨西医来港定居,但医生人数却远远追不上香港迅速增长的人口需求。为此,香港医务委员会於1970年代开始定期举办医生执照考试,让合格的国内移民医生取得执业资格。同时,港英政府於1977年创办香港第二间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积极培训本地西医人才。
1980年,本园登报招聘医生。翌年(1981年),西医诊所正式落成,本园自此踏入医疗服务的新里程。而首批聘用的西医——卢景德及梁子正医生虽已退休,但仍继续以「义务医生」身份在啬色园服务,为大众健康奉献一己之力!而卢医生更深受黄大仙信仰的感召,於2012年入道成为啬色园道长。
至今,本园西医服务已福泽社群45年。啬色园医疗服务委员会遂於今年(2025)举办一系列专题健康讲座,为公众讲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普及预防疾病的知识,以此帮助大众防范於未然、守护社群的健康,以达到本园「普济劝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