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务

文化承传 非遗保育

监院随笔

2021 年 7 月 28 日

园系香江.监院随笔 (八十一) —— 啬色园黄大仙祠「文物徵集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本园黄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气息,并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本园文化委员於2020年1月15日开始,在《东周刊》开设栏目《园繋香江》系列,首阶段订为《园繋香江 · 监院随笔》,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分享有关道教文化文章。

    第八十一辑已刊载於《东周刊》第935期,7月28日出版,相关之文章主题为〈啬色园黄大仙祠「文物徵集计划」〉,欢迎大家阅读。

C935_ADC V2

    文物,指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遗物或遗迹,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及历史见证。啬色园黄大仙祠自一九二一年启坛开始,黄大仙师「有求必应」的信俗陪伴港人走过一个世纪,当中便保留不少宝贵的文物,包括:文献、经籍法器、书信及照片等,是研究「香港黄大仙信俗」的重要资料。自从「香港黄大仙信俗」於二零一四年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後,本园便积极展开有关保育工作,并於二零一九年底开始,推出一百周年纪庆的「文物徵集计划」,邀请大众捐赠或借出相关黄大仙信俗的文物,与我们一同记录啬色园的百年足迹。计划开展以来,我们已收集了众多的文物(书籍、明信片、邮票、各种纪念品等),其中最多善信好友捐献的是旧照片。

    收到众多珍贵的文物之中,有六幅是一九二三年拍摄的旧照片,是现存最早的黄大仙祠影像记录档案。借出文物者是一位英籍人士,他表示这辑照片是一位二十年代初在香港驻军的英国少校拍摄的;到一九四六年返回英国时便将这辑照片赠与这位朋友,而这位友人便是借出文物者的祖父。因缘际会下,对方知道本园的文物徵集计划,立即借出相关照片文物。从照片上看,黄大仙祠初创时是由不同的竹棚木屋搭建,而祠外四周仍是农田一片,不像今天全是高楼大厦;其中一张照片更显示祠内进香的善信人数众多,可见二十年代初信奉黄大仙师的善信已有不少了。

    另一位借出文物者是本园的创坛者之一:梁仁庵道长的後人。梁女士借出了多张黄大仙祠的旧照片,如梁道长之儿子梁钧转道长及各殿堂照片等。在「三年零八个月」期间,梁钧转道长留守啬色园,并开放宿舍(今日园内凤鸣楼位置),收容了不少附近夜归女子,逃避战火,守护不少妇孺,居功至伟!又,有一位竹园村老街坊借出旧照,其中一张显示是一九四零年在黄大仙祠外的解签档,印证了求黄大仙灵签及解签的文化早已在香港生根;另一张照片则显示黄大仙祠位处的竹园村在早年的确种植不少竹树,这也佐证了日军占港期间,曾尝试进入黄大仙祠内强行砍伐青竹的史实。

    除旧照片外,有一位善信捐出一张一九五五年的啬色园明信片,封面是本园五位老道长於重修後的「金华分蹟」牌坊前合照。明信片背页有一段文字提到:「童颜鹤发,飘飘欲仙,把酒临风,湖山啸傲,诚足乐其所乐矣。五位耆英,矍铄逾恒,综其鹤算,殆三百七十又七。」文字甚有意境!而此明信片成本园罕见的图片文物,弥足珍贵。另外,本园亦收到一些上世纪初的经书,包括线装版的《黄赤松大仙真经》、《黄大仙宝忏》等,亦丰富了「香港黄大仙信俗」的内容。

    本人借此要鸣谢各位捐赠及借出文物的人士,并特别感谢东华三院借出多张旧照片,肯定了本园的文物保育工作。所有收集的文物,稍後我们会挑选部份较具代表性的,於年底开放的「黄大仙信俗文化馆」公开展览,让公众人士加深了解香港的黄大仙信俗文化。文物徵集计划现已成为恒常项目,欢迎大家联络我们(热线:22774677),共同为文物传承及保育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