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消息

2021 年 6 月 09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七十四) ——道教與茶文化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七十四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28期,6月9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與茶文化〉,歡迎大家閱讀。

C928_ADC V2

     茶,除了是一種飲品,亦有其養生健體、修心養性之用。本人習慣往茶樓品茶,飯後亦必飲一杯茶,有消膩的感覺,更可去除飯後口腔殘餘的味道。平日我焚香閱讀時,也愛一面品茶細嚐,有靜心除煩的效用。個人特別喜愛飲綠茶類如龍井、碧螺春等,除了甘香清醇,也可清熱解毒。

   我國之茶葉共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及青茶。據中醫理論,身體較虛弱者適宜喝紅茶。進食燥熱肥膩食物較多者,為促進脂肪食物的消化,可多飲綠茶解毒。從現代科學而言,茶葉本身亦包含多種對人身體有利之物質,可抗病養生。至於濃淡味道,因人喜好而異,淡茶也可讓我們感受回甘生津。

    以我國的茶文化而言,有儒茶、禪茶、道茶等。品「道茶」即從飲茶中品悟道家文化的哲理,當中蘊含了道家形而上的精神、養生、修煉等。在道教文化角度看,茶是契合自然之物,也是養生的重要飲料,古時便有不少關於茶的道教詩詞,如呂祖仙師的〈大雲寺茶詩〉、王重陽祖師的〈詠茶〉等詩作,以烹茶比喻修煉;而我特別喜歡馬丹陽祖師的〈長相思.茶〉詞作:「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家。」以飲茶體味無為、自然之天性,達至休心安性,寧神而不累之功行。

    道茶文化的精神,不只是以茶寄情,以茶會友,更重視陶冶情操,修心養性,提升靈性修養。飲茶不僅「潤喉」,更能「滌心」。由於茶之清淡、性儉,可有助修道者提神益思,收心安性。歷來道教人士都特別喜歡飲茶,以茶悟道,唐代茶人盧仝有一首著名茶詩〈走筆謝孟諫議新茶〉,提到一釜茶煎了七碗,飲每一碗的精神層次都各有不同:「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飲第六碗時可與仙靈感通,第七碗喝下去更有神遊飛升的感覺,逍遙自得。嚐味道茶,需以心靈細味,也是一種精神的沐浴。

    今日國內道教界積極推廣道茶文化,各地名山宮觀都開闢了茶園,並有自己的茶葉品牌,如四川的「青城山道茶」、湖北的「武當道茶」、安徽的「齊雲山道茶」、江西的「廬山雲霧茶」等。不少道觀更於進山沿路設置茶站,施捨道茶,濟人方便。近年,青城山天師洞更提倡「神仙茶會」,品茶程序有:香湯淨手、常焚心香、滌洗心靈、坐望守靜、仙茶滌心等。品茶過程中更有古琴音樂伴奏,亦有茶藝師侍茶,道長講解道茶文化及評茶等,使人在滿室茶香中體驗道家清靜自然之味道。

    在道教科儀文化而言,茶更是「十獻供」的供品之一。道教亦向有「以茶代酒」之例,以應對俗世禮節。在禮斗法會,茶更是主要的供品,道教科本《清微禮斗科》有云:「玉川飲罷腋風生,是故今將茶供養。」玉川,即是上段提及的茶人盧仝,喻意飲茶可以使精神逍遙無礙,而且能通達仙靈,是敬神的最好供品。由上可見,茶不只是一種飲食文化,更是養生良方;而道茶文化更包含一種洗滌心靈和提升精神的內涵,也是道教科儀的重要供品。大家下次品茶,不妨靜下心來,嘗試體會平、淡、清、靜之自然味道。